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痈症治疗

 

西医称痈为肌肉脓疡,即在真皮下的肌肉发脓疡。中医说痈者,壅也。患痈是经络壅塞、阻滞不通的意思。痈初起,发出米粒大小疙瘩,头上有白色脓状物。根深,按之连根作痛。很快肿大,真皮腐烂,上覆一层浓绿色的脓层,连及肌肉,似蜂巢样。一般来说,痈的发作期,消炎抗菌药都没有效果。痛得很厉害。《史记》说项羽亚父范增,患背痈被痛死了。记载说明,痈不仅是个厉害的病,痛得连范增这样有意志力的人也耐不住。

治痈要在初起之时立即艾灸

痈的厉害程度与所生的部位有关,例如位于颈项后正中督脉上的称为对口痈,就是个生死攸关疾病。我的理解是,凡是位于任、督两条经脉上的痈,都是很厉害的,其他部位就比较好。治痈要在痈初起仅米粒大时,用米粒大的艾绒直灸患处,就不会再肿大。如再发,则再灸,到不发为止。如让它肿大,就无法了。问题是我们必须及早发现,不让它肿大。这是最少痛苦的方法。

烫痈法

过去人们治痈肿大痛不可当,采用桐油烫法,即以面粉围在患处,烧开桐油倒入,将患处腐肉统统烫死。烫的时候反不觉痛,仅有搔痒感。我现在采用艾灸。痈口有多大,艾绒也取多大,直灸患处,有桐油烫的效果,省掉了煎油的麻烦。

中药方治痈

多数痈患者都是劳累过度,或思想负担过重,事后而发。属于气滞血瘀之症。所以适用补气活血的方药。痈初发肿大,恶寒发热,可用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中有解表药,没有表证就不宜用。

无恶寒,但发热,用四妙汤或四妙勇安汤。四妙汤中重用黄芪、当归、甘草,取甘温退大热之意。即气虚发热,且发高热。其中金银花苦寒解毒,当看热毒轻重,适量加用。热毒重的,再加用元参。就存四妙勇安汤的意思了。这些加减方法,都需要临床实践,逐步掌握的。

无发热的痈症患者,要察看痈的颜色,痛势,患痈不发热,说明大多数为半阴半阳证,都可用参、芪、术、归等温补活血,忌用苦寒清热药。

只肿大、疼痛,反按其痛处无热感,就叫做白疽。属于阴寒凝结。用玉桂、炮姜再加用参、芪、术、归、芎等温阳补气活血法。

我认为,痈、疽、疖等外科病,西药效果都不好,主要原因是,这些病都是内病外发,不是什么细菌感染。虽然从患处都可以发现一些细菌,乃是肌肉腐烂的结果,不是起病的原因。我曾看到一个报导,说生痈可以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四妙汤是因为汤中的黄芪、当归、金银花、甘草都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年青时我医治一个痈症患者,经验式地投四妙汤,结果这个人全身发出很多的小脓疮,像菌血症,后来注射青霉素才好。因为此人平时经常服用温补药物。四妙汤反而起了扩散的作用。

四妙汤治多发性脓疡的感想

1963年我在黄田治李绍明的多发性脓疡,使用四妙汤给我的启发很大。那年绍明18岁。膝盖皮擦破发炎。第二天右手右脚都不能伸直了。发热,体温39.3摄氏度。他去东风医院外科,医师在他的锁骨里面抽出一针筒黄色的脓液,就给他注射一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还带回2支,嘱他再用两天。那时候,青霉素缺得很。第二天他母亲要我去给他注射。我见药量太轻,就将自己仅存的几支加进去,每天注射100万单位。第三天去量体温,一点也没有退。他母亲同意我的意见吃中药,就给开了四妙汤,用黄芪、当归、金银花各一两,甘草半两。服药后,第二天体温下降为38.3,第三天下降为37.3。三付服后热退净,活动如常。腹股沟和锁骨处仍留着硬结,是已腐烂的肌肉还不能吸收。李家在村子里有名的穷。这个病都是原来营养不良,抗病能力减弱。所以,膝盖一点点皮外伤发炎,就立即内侵,沿淋巴管上行,阻于腹股沟和锁骨旁的淋巴结处,导致化脓、发热。黄芪、当归、甘草能补气生血,金银花清热解毒,相互佐使。消炎效果比任何西药都好。其原因是使用中药能够调动内部的自卫机能,而使用西药还要赔肝肾的解毒能力。量少则不能杀菌,过多还会损害肝肾功能。

三个月后,我遇见绍明,见他满面红光,气色与以前大不相同。这说明补气补血药在他的身上起了效果,使他的吸收能力大大改善,原来吃进去的食物,有些不能吸收的,现在也都能吸收利用了。因为,没吃中药之前,他是这样的食物,但身体虚弱;吃了中药之后,还是这样的食物,身体前很快好起来。营养不好,长期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吸收功能也减弱了。现在有的妇女,为了减肥,拼命减食物,最后连吃饭也没胃口了。如果继续下去,是有生命危险的。营养越来越差,吸收功能越减越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就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美丽未然要紧,但生命比美丽更重要。

四妙汤中的芪、归补气生血,调动了内在能力,结果是吸收能力好起来了。同样的食物却有不同的结果。中医认为补血必先补气,实在不错。血是物质,气是功能。没有功能,物质是用不起来的。所以市场上大喊大叫的那些补血药,究竟有什么用?只有天知道。

 

 

医话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