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孚历年发表的论文、著述 1、《计算机教育与汉字字形编码方案研究》,刊于《教育研究》1993年8、9两期。本文分上下两篇,原名上篇为《汉字字形编码的发展轨迹》,下篇原名为《汉字字形编码的突破和结构》。 本文在全国率先论述了汉字字形编码的发展轨迹和汉字形码的设计结构。上篇全文又被1994年第2期《中文信息》转载。 2、《汉字形码方案的得与失》,刊于《中文信息》1994年第2期。 本文总结了1986年全国举办汉字编码评测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法”是一个混淆汉字编码与汉字输入法的错误概念,它是造成评测失误的原因。同时说明编码是汉字的一次变革,使它有序化,而不是专为计算机输入。 3、《试论字形编码设计的系统性》,刊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1993年第4期。 本文率先论述了汉字形码方案设计的内部系统关系,如部件的定义、定量,汉字的拆分,部件的分类之间,“不能单独孤立地进行解决,它们以部件的定义为核心,要系统全面地一起解决”。 4、《用宏观战略思想解决编码筛选》,刊于《中文信息》1994年第6期。 本文针对“9·26选码工程”提出“汉字编码是汉字的另一种使用形式,也要和汉字一样具有无限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并提出以“时限”、“空限”作为筛选的依据。 5、《汉字编码方案不能授于专利权》,摘要刊于《中文信息》1995年第1期。全文刊于《语文与信息》1995年第4期。 本文率先说明汉字编码的目的是使汉字得到一套有序的符号系统,使它应用于识字教育、排序检索和计算机输入……,将作为汉字的另一种使用形式,世世代代使用下去。因此“不能授于专利权”。 6、《汉字部件研究》,刊于《中文信息》1995年第3期。 7、《关于汉字部件类排序的意义和方法》,刊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8、《汉字拆分分析》,刊于《语文与信息》1995年第5期。 以上三文系笔者《汉字部件简论》中的选篇。《汉字部件简论》是由15篇文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件研究系统。中南财经大学计算机教研室为此向国家教委、语委写了推荐书,认为“《汉字部件简论》开创了一个统一汉字编码基础研究的新天地”。温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室亦向国家教委、语委写了推荐书,认为:“用于基础教育可以提高识字速度,统一书写规范,甚至低年级儿童也可据此翻页检字,同时进行电脑输入。因此,如果在中小学中普遍推广拼音字母和拼形字母的同步教育,我们就有可能较完满地解决汉字现代应用的四大难题。让汉字走出因多种编码社会使用而造成的误区。”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郭振有认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如能深入研究,扩大影响,并在汉字编码界取得共识,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 9、《编码的速度误区》,刊于《中文信息》1996年第2期。 本文率先批评了“编码速度”之说,说明汉字编码无速度,它只是一种规则和方法,指出打字的速度要看打字员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10、《汉字编码与识字教育》,刊于《中文信息》1997年第1期。 本文指出汉字编码的使用是汉字的使用,它与识字教育一样,所以,必须统一。“万码”不应该再“奔腾”下去。 11、《汉字编码不是笔——与张孝存先生商榷》,刊于《中文信息》1997年第2期。 12、《论汉字字形编码的设计思想》,刊于《中国计算机报·普及教育版》1993年6月2日。 本文认为汉字编码的应用,就是汉字的应用,搞得好功利千秋,搞不好遗害万代,因此,其设计思想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13、《论汉字基本单元的命名》,刊于《中国计算机报·普及教育版》1993年6月30日。 本文揭示了部件命名的科学内核。 14、《汉字编码的速度与重码率》,刊于《中国教育报》1994年1月7日第4版。 本文说明了打字速度与重码率不能作为编码优劣依据的道理。 15、《“编码热”与理论导向错误》,刊于《中国教育报》1994年10月1日第3版。 本文指出“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法”这个概念混淆了“汉字编码”与“汉字输入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造成理论导向错误而形成”万码奔腾“。 16、《计算机应用将导致汉字革命》,刊于《粤港信息报》1994年5月17日第4版。 17、《汉字编码往何处去》,本文连续三篇,俱刊于《计算机报》头版头条。 (1)《编码是不是越多越好》,刊于1995年8月4日第30期第一版; (2)《越陷越深的编码者》,刊于1995年8月11日第31期第一版; (3)《谁来统一“码家军”》,刊于1995年8月18日第32期第一版。 18、《〈汉字部件规范〉评析》本文是1998年8月本人参加全国第二届语言文字应用学术会议的学术论文。评论了《汉字部件规范》中许多研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制订实践方面的错误。 19、《〈科学地看待汉字〉读后感》,刊于《汉字文化》1999年第一期; 本文指出语言学界所谓的“伪科学”、“一语双文”、“汉字编码是汉字的枷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等等说法的错误所在。 20、《汉语汉字的起源》,刊于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第6期。 本文批评了“语言先于文字”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 之说。论述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起源于早期的听觉信号和早期的视觉信号,指出这是两个不同的起源,无先后之可比;同时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种讲法局限于语言学的视角,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并说明“文字是传递和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本文批评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许多基本概念解释中的错误,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1、《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刊于:《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出版,2002年1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见23条)。 本文提出了汉字发展的宏观时空规律结构模式,并指出汉字改革乃汉字变革之误。认为汉字变革受“渐变性、程序性、结构性”的制约。同时认为汉字编码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汉字系统存在在结构形式,使无序的汉字变成有序性的文字。 22、《论“书同文”和“输同码”》刊于《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出版,2002年1月。 本文论述了统一汉字编码的现实意义和提出了统一汉字编码的方法。 23、《汉字拆分的系统性》:载《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重刊于2002年第4期《汉字文化》。 文中论述汉字拆分之所以被语文界认为困难是因为它含有四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谓新旧汉字系统。论文认为,语文界没有认识到现代汉字系统与古代汉字系统的不同,他们误以为独体就是部件。其实,独体是古代汉字系统的基本单元,部件是现代汉字系统的中间层次。从现代汉字系统中拆出部件而纠缠于过去的汉字系统的独体,就会使拆分变得困难。第二个系统是汉字编码系统。如果对这个系统没有认识,就会不重视给部件定义。定义就是给部件确定拆分的界限。部件没有定义,拆分没了界限,自然就没法拆分了。拆分汉字为部件的目的是编制汉字编码。部件必须定量;定量后要进行分类;分类后要映射为代码。而且,这三项工作都需要与部件定义相关联。如果不理解这个系统,就等于对汉字的拆分的目的和意义没有认识。既然缺乏认识,困难就毫不奇怪。第三个系统是汉字拆分的唯一性系统。汉字是统一使用、统一教育的文字,那么,把汉字拆分为部件也必须具有唯一性。必须从部件系统中找出拆分规律和规则。有了拆分规律和规则,才能制约部件的定量和分类,才能实现唯一性。第四个系统是汉字拆分的认知系统。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分析编码易学难学的关键。拆分是为了编码,最易学的编码就最易认知。因此,文中提出了三个新概念:拆分的可接受性,拆分的可区别率,拆分的信息损耗率。利用这三个概念及它们的统计数据,就可评判一个编码方案的优劣。 24、《汉字易拆易学证》:载《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为《续汉字拆分的系统性》第二部分。(出版单位同23) 拼形文字这个概念是1982年由胡乔木提出来的。他当时面临计算机的中文应用,认为文字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汉字改革为一种拼形的文字。 本文既证明了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又证明了汉字的易拆易学。其方法是把汉字中由两个部件拼起来的汉字629个先一分为二。因为,二部件字是最容易拆分的。拆分出来的这些部件,经过分析,已占一级字库组字频度的95%。就是说学会了全部二部件字的拆分,就等于学会了全部汉字的拆分。占一级字库84%的由三个以上部件的字,基本上都是由二部件字中的部件相拼而成的。因此,学会629个二部件字,也就等于学会了汉字部件的95%。 专著两册: 一、《汉字要要走出编码时代》,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11月。 二、《汉字编码设计学》,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