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形码
中老年
电脑打字速成课本
潘德孚
“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可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缺,易学而难忘矣!”(清文字学家王筠《文字蒙求》)。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胡乔木先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说:“把汉字改造成为拼形的文字,既便于进行教学,又便于汉字信息处理和机械化这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步。”(见《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11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这个汉字拼形字母系统用于基础教育可以提高识字速度,统一书写规范,甚至低年级儿童也可据此翻页检字,同时进行电脑输入。因此,如果在中小学中普遍推广拼音字母和拼形字母的同步教育,我们就有可能较完满地解决汉字现代应用的四大难题。让汉字走出因多种编码社会使用而造成的误区。”(温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室)
“从1989年起,我们注意到“表形码”以汉语文字学为基础建立“拼形字母”谱系的工作。1993年在潘德孚酝酿、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汉字字形编码研究课题时期,我们多有交流,了解他排难解纷、勤学乐问、孜孜不倦、刻苦攻关的全过程,深深感到在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帮助下,他的学术水平有一个飞跃。随着他94年11月电子社《汉字要走出编码时代》专著的出版、言论在多种报刊上发表,逐渐成为现时“统一码家军”呼声最高的‘主将’。”(中南财经大学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研究汉字编码设计规律,建立汉字编码设计的系统理论,进而指导汉字编码设计提高到新的水平,是中文信息化急需解决的一个大课题。潘德孚先生十多年来在这一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卓有建树,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如能深入研究,扩大影响,并在汉字编码界取得共识,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希望他的工作,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中国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郭振有,九六、九、五)
拼形码学员邵宗杰先生(原浙江省教委主任,68岁)说:“对汉字进行编码,使它由无序成为有序,使之便于检索、便于教学以利于社会管理,使汉字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都需要从汉字自身客观规律出发,也就是要讲道理。”(见《汉字编码设计学•序一》,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1月)
拼形码学员卢声亮先生(原温州市市长,72岁)说:“为什么“拼形码”那么些容易学而且容易记住呢?主要是该码采用以汉字部件形状和英文字母形状相对应的方法输入汉字。只要学会汉字拆分,键入时只要对号入座就可以了,非常直观。而该码的汉字拆分法又完全符合汉字的自然笔顺和结构,会汉字的人一看就明了;再加拆分法与拆出的部件只有一义,没有多义与重叠。所以学也容易,记也容易。非常适合那些“拼音”不准、“五笔字型”又难记,但对汉字的笔顺与笔画结构却比较熟悉的人群。”“我已经从看打进入了想打。想打就是想写什么就打什么,不习惯用笔写字了。”
我国第一个中老年电脑打字
速成学习班开办成功
我市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举办“中老年电脑打字速成学习班”,用三节课,花六个小时,使健忘的老年人和忙碌的中年人学会电脑打字。
《温州商报》于10月25日刊出我会开办电脑打字免费培训班的消息后,至今已经办了七期学习班,学员达400多人,绝大多数是50——70岁的老年人,70岁以上的也有10余人。68岁的魏小康先生说:“我这么一大把年纪,对电脑打字,已经毫无希望,但听了潘先生的课,觉得它对我已经不成问题了。”
学习班分三节课,每节二小时,隔天一节,一周结束。它有三个特点:
一、这是一个没有电脑的电脑打字学习班,而且还告知学员们只要听课而不要做笔记。
许多人不理解:这个学习班没有电脑,怎么能教电脑打字?原来,电脑打字的难关在汉字编码。“五笔”和拼音码都不适合中老年人。中老年人不像些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了,也没有学过拼音。学习班采用易学易记的拼形码,第一天两个小时教下来,学员就能学会450字的编码,第二天两个小时能学到一二千字的编码,第三天再两个小时就能掌握全部汉字的编码。只要家中有电脑,就可到这个学习班学习,回家马上上机练习,就能在短短的一周内,在电脑上把所有的汉字打出来。
二、这是一个电脑打字的速成班,
一般来说,年青人学习五笔字型,没有半个月的死记硬背是学不起来的。因为,学电脑打字,难就难在汉字编码。所以,占领全国电脑打字市场的五笔字型编码,让许多青年人都知难而退,毋庸说老年人了。现在,通过三个晚上,六个小时学习的学员们,只要有时间有电脑练习的,基本上都已经学会打字了。
三、这个班里50岁以上至76岁以下的老年学员居三分之二。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老年学习班”。据开头的四个班级学员统计,报名的有210人,70岁以上的有7人,60岁至69岁的65人,50岁至59岁的63人,总计135人,占报名人数2/ 3。中老年上电脑打字,是电脑普及的一个大难题。我国绝大多数的中老年知识分子无法利用这一先进工具来处理他们所获得的信息。
中老年能否学会打字,关键在于有否一个真正能够使他们迅速学会的编码方案。我开办这个学习班并获得成功,也可以证明拼形码的成功。因为,如果一个方案能够被老年人所接受,那么,对青年人学习电脑打字,应该说更毫无问题。用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进步速度与信息的运转量有主要关系。中老年人是社会信息的主要载负者。他们能否使用电脑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信息的运转量的多少。汉字编码是中老年人闯关的主要钥匙。
汉字拼形字母系统老年班开办成功后,我们于2001年1月14日在市委宣传部郑达栋副部长和温州《都市报》主编胡建平同志的支持下召开了一个学员座谈会,与会者大多是中老年干部。老市长卢声亮曾学过三个编码没有成功,后来向我要去课本一册,很快自学而成;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杰同志向我要去课本和输入法,第二个星期就来电话说自己已经用电脑写了六千字的文章。
当前,电脑应用正大踏步地向家庭进军,许多家长花钱为上初中、高中或大学的孩子购置电脑;许多单位的办公室都在逐步增添这种设备。可是它却令忙碌的中年人和健忘的老年人望而生畏。它之所以让中老年人不敢触摸,那是因为没有一种易学易记难忘的汉字编码之故。老年大学的电脑学习班扩到十个班级,许多老年人还排不上队。有的人进去学习了二个多月,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因为,光教电脑功能,没有及时应用,第二天,就把听来的忘掉了。因此,用年青人的教学方法去办老年人的电脑学习班不很好。
教老年人使用拼形码只要讲解两个小时,老人们就能上机打出450个字,就会使他们感到有兴趣。人一有了兴趣,劲头也就鼓起来了,学习的信心有了,就能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其他功能。老年人在使用电脑的同时,又不断地扩大掌握电脑的各种功能和知识;如果先教他们掌握电脑知识,而后再教应用的方法,学来的东西没有及时使用,掉过头来就忘记了。那么就越学越没有兴趣,会徒劳而无功。
要办好老年人的电脑学习班,采取以应用带记忆的方法——先让老年人学会键盘指法,再教给简单易学的拼形码,使学来的指法马上能得到使用,学员们觉得自己能打字写文章了,再教即时就能用到的各种编辑功能,使他们迅速学会打字和编辑。
拼形码的成功,标志着汉字编码研究的成功。我认为汉字编码的应用就是汉字的应用,就是汉字现代化工程。现在许多人在叫喊汉字现代化。文字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东西。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向往汉字拉丁化。可是,那些喊得最响的,表现得最积极的学术人士,他们自己却不敢使用拉丁化的汉语写自己的文章和著作,仍然在使用汉字。全国当然就“拉丁”不起来。这就是说,光叫喊,没有实际使用的配合,那不过是不下雨的空雷。
汉字编码虽是因汉字输入电脑而产生的,但现实的应用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键盘输入展示的只是书写工具和印刷工具的改变,这个改变也同时促进了汉字变革。如同刀刻时代为金文篆字,毛笔产生导致隶变;活字排版创造宋体一样,形码的形成和发展显示的是汉字更深层次的变革。因而必然会导致全民的教育改革。
汉字编码就是带码的汉字。在汉字后面带上一串有序的代码,其性质是运用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汉字序性化。只要汉字是有序性的文字,那么,它就兼有了拼音文字的优点,同时又带着拼形汉字的形象优势,自然将成为世界上一种最好的文字了。
拼音文字使用拼音字母实现它的序性,因此,在键盘上很方便地使用;而方块汉字缺乏拼音文字那样的序性,所以必须“编码”才能使用。我们在表面上觉得在使用汉字编码,事实上,汉字编码只不过是一座过渡的桥,实际还是在使用汉字,这才是汉字编码的本质。
现在,全国差不多有二千多个编码方案。人们称之为“万码奔腾”,这表示一种讥嘲,也表示一种无奈。因为许多人喜欢设计方案而不愿意研究理论,以致多位语言学大家也常常把一些基本概念弄错。
本书的“汉字拼形字母系统”是在众多形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它从摸索编码发展客观规律开始,建立起了汉字编码设计的理论系统,以表形码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因而可接受性强,易学难忘。它不仅解决了汉字的电脑输入,而且使汉字的排序更加科学,有助于汉字规范化,同时可以提高识字速度。我们充满自信地预言:汉字拼形系统将在基础教育、社会应用中与汉字拼音字母系统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使汉字跟上了现代信息社会应用要求的步伐。它将在中华民族今后的历史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假如有人要问:“它是否十分完善了?”我的答复是:“有待全国专家的认识和努力。”
←左面的照片是"拼形码"学员座谈会合影
温州市老市长卢声亮同志在"拼形码"
座谈会上发言 →
←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杰同志在"拼形码"座谈会上发言
原温州师范学院副院长詹振权教授在"拼形码"座谈会上发言→
温州市老年大学电脑打字速成班结业留念
我是我国第一个汉字编码专家
我是国内第一个汉字编码专家。我估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另外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汉字编码专家的。
汉字编码设计者不是汉字编码专家,因为他们都只是某个方案的设计者;语言学家不是汉字编码专家,他们只研究过汉字;输入法编制者不是汉字编码专家,他们只是某个软件程序的编制者;汉字编码委员会不是汉字编码专家,他们研究的是“汉字输入技术”。
汉字编码专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他必须知道:
一、汉字编码发展的全过程;
二、汉字编码的性质和它的最终结果;
三、能详细描述汉字编码的设计结构;
四、面对任何方案就能很快知道它的优劣;
五、能正确分析我国几次有关汉字编码统一活动的收获与失误:
1985年汉字编码委员会的“集中专家攻关”;
1986年汉字编码委员会的“评测”;
1987年国家科委的“推荐(五笔字型)”;
1993年国家教委“926选码工程”;
1998年国家语委“汉字部件规范”等。
六、有专门的关于汉字编码的系统著述;
七、能详细解释与汉字编码有关的一些概念,如下:
汉字编码、汉字输入法、汉字输入技术、“重码率”及其有关问题、“输入速度”的来龙去脉、检字与排序、研制汉字编码与研究汉字编码以及有关汉字拆分的许多新概念,例如:拆分的信息损耗率、拆分的可区别率、拆分的可接受性、拆分的系统性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我统统如数家珍。所以,如果有人想成为汉字编码专家,答案是:请您熟读潘德孚所有著作。
我希望官员们想一想我国的历史上的毛遂,就会原谅本文作者的不谦虚。我们的民族太“讲究”谦虚了,所以,历史只出了一个毛遂。那些不能“自荐”的,只好在历史的浊流中消失。可是,潘德孚可以消失,而汉字编码的研究却是消失不得的。
潘德孚历年发表的著述
论文:
1、《计算机教育与汉字字形编码方案研究》,刊于《教育研究》1993年8、9两期。本文分上下两篇,原名上篇为《汉字字形编码的发展轨迹》,下篇原名为《汉字字形编码的突破和结构》。
本文在全国率先论述了汉字字形编码的发展轨迹和汉字形码的设计结构。上篇全文又被1994年第2期《中文信息》转载。
2、《汉字形码方案的得与失》,刊于《中文信息》1994年第2期。
本文总结了1986年全国举办汉字编码评测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法”是一个混淆汉字编码与汉字输入法的错误概念,它是造成评测失误的原因。同时说明编码是汉字的一次变革,使它有序化,而不是专为计算机输入。
3、《试论字形编码设计的系统性》,刊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1993年第4期。
本文率先论述了汉字形码方案设计的内部系统关系,如部件的定义、定量,汉字的拆分,部件的分类之间,“不能单独孤立地进行解决,它们以部件的定义为核心,要系统全面地一起解决”。
4、《用宏观战略思想解决编码筛选》,刊于《中文信息》1994年第6期。
本文针对“9·26选码工程”提出“汉字编码是汉字的另一种使用形式,也要和汉字一样具有无限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并提出以“时限”、“空限”作为筛选的依据。
5、《汉字编码方案不能授于专利权》,摘要刊于《中文信息》1995年第1期。全文刊于《语文信息》1995年第4期。
本文率先说明汉字编码的目的是使汉字得到一套有序的符号系统,使它应用于识字教育、排序检索和计算机输入……,将作为汉字的另一种使用形式,世世代代使用下去。因此“不能授于专利权”。
6、《汉字部件研究》,刊于《中文信息》1995年第3期。
7、《关于汉字部件类排序的意义和方法》,刊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8、《汉字拆分分析》,刊于《语文与信息》1995年第5期。
以上三文系笔者《汉字部件简论》中的选篇。《汉字部件简论》是由15篇文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部件研究系统。中南财经大学计算机教研室为此向国家教委、语委写了推荐书,认为“《汉字部件简论》开创了一个统一汉字编码基础研究的新天地”。温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室亦向国家教委、语委写了推荐书,认为:“用于基础教育可以提高识字速度,统一书写规范,甚至低年级儿童也可据此翻页检字,同时进行电脑输入。因此,如果在中小学中普遍推广拼音字母和拼形字母的同步教育,我们就有可能较完满地解决汉字现代应用的四大难题。让汉字走出因多种编码社会使用而造成的误区。”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郭振有认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如能深入研究,扩大影响,并在汉字编码界取得共识,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
9、《编码的速度误区》,刊于《中文信息》1996年第2期。
本文率先批评了“编码速度”之说,说明汉字编码无速度,它只是一种规则和方法,指出打字的速度要看打字员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10、《汉字编码与识字教育》,刊于《中文信息》1997年第1期。
本文指出汉字编码的使用是汉字的使用,它与识字教育一样,所以,必须统一。“万码”不应该再“奔腾”下去。
11、《汉字编码不是笔——与张孝存先生商榷》,刊于《中文信息》1997年第2期。
12、《论汉字字形编码的设计思想》,刊于《中国计算机报·普及教育版》1993年6月2日。
本文认为汉字编码的应用,就是汉字的应用,搞得好功利千秋,搞不好遗害万代,因此,其设计思想必须有严格的要求。
13、《论汉字基本单元的命名》,刊于《中国计算机报·普及教育版》1993年6月30日。
本文揭示了部件命名的科学内核。
14、《汉字编码的速度与重码率》,刊于《中国教育报》1994年1月7日第4版。
本文说明了打字速度与重码率不能作为编码优劣依据的道理。
15、《“编码热”与理论导向错误》,刊于《中国教育报》1994年10月1日第3版。
本文指出“汉字编码键盘输入法”这个概念混淆了“汉字编码”与“汉字输入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造成理论导向错误而形成”万码奔腾“。
16、《计算机应用将导致汉字革命》,刊于《粤港信息报》1994年5月17日第4版。
17、《汉字编码往何处去》,本文连续三篇,俱刊于《计算机报》头版头条。
(1)《编码是不是越多越好》,刊于1995年8月4日第30期第一版;
(2)《越陷越深的编码者》,刊于1995年8月11日第31期第一版;
(3)《谁来统一“码家军”》,刊于1995年8月18日第32期第一版。
18、《〈汉字部件规范〉评析》本文是1998年8月本人参加全国第二届语言文字应用学术会议的学术论文。评论了《汉字部件规范》中许多研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制订实践方面的错误。
19、《〈科学地看待汉字〉读后感》,刊于《汉字文化》1999年第一期;
本文指出语言学界所谓的“伪科学”、“一语双文”、“汉字编码是汉字的枷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等等说法的错误所在。
20、《汉语汉字的起源》,刊于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第6期。
本文批评了“语言先于文字”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 之说。论述人类的语言和文字起源于早期的听觉信号和早期的视觉信号,指出这是两个不同的起源,无先后之可比;同时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种讲法局限于语言学的视角,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并说明“文字是传递和记录信息的书面符号”。本文批评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语言学、文字学方面的许多基本概念解释中的错误,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21、《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刊于《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台湾中易系统工作室出版,2002年1月。
本文提出了汉字发展的宏观时空规律结构模式,并指出汉字改革乃汉字变革之误。认为汉字变革受“渐变性、程序性、结构性”的制约。同时认为汉字编码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汉字系统存在在结构形式,使无序的汉字变成有序性的文字。
专著:
1、《汉字要走出编码时代》,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11月。
2、《汉字编码设计学》,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1月。
本人简介:
现年69岁,原为温州市个体中医师。1990始从事汉字编码的基础理论研究。1993年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计算机教育与汉字形码方案研究》。1992年8月,被聘为中央教科所科技开发中心高工,主持“汉字形码方案研究”课题。现为温州市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会长。本人在以上的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汉字拼形字母系统”(简称拼形码)。以此为据,著《中老年电脑打字速成课本》,中老年可以三天学会电脑打字,只要6小时听课。去年11月至年底,在温州市开办了多期中老年电脑打字速成培训班,培训了400多人,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温州市人民代表金良澄等12人联名向市人大提案,要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向中老年人推广这个方案,从麻将桌转到电脑桌,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化环境。邵宗杰先生看了这个提案后,加上了“希望在温州取得突破,功德无量”的按语。
22、《汉字拆分的系统性》:载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2年9月),复刊于《汉字文化》2002年第四期。
文中论述汉字拆分之所以被语文界认为困难是因为它含有四个系统。第一个系统谓新旧汉字系统。论文认为,语文界没有认识到现代汉字系统与古代汉字系统的不同,他们误以为独体就是部件。其实,独体是古代汉字系统的基本单元,部件是现代汉字系统的中间层次。从现代汉字系统中拆出部件而纠缠于过去的汉字系统的独体,就会使拆分变得困难。第二个系统是汉字编码系统。如果对这个系统没有认识,就会不重视给部件定义。定义就是给部件确定拆分的界限。部件没有定义,拆分没了界限,自然就没法拆分了。拆分汉字为部件的目的是编制汉字编码。部件必须定量;定量后要进行分类;分类后要映射为代码。而且,这三项工作都需要与部件定义相关联。如果不理解这个系统,就等于对汉字的拆分的目的和意义没有认识。既然缺乏认识,困难就毫不奇怪。第三个系统是汉字拆分的唯一性系统。汉字是统一使用、统一教育的文字,那么,把汉字拆分为部件也必须具有唯一性。必须从部件系统中找出拆分规律和规则。有了拆分规律和规则,才能制约部件的定量和分类,才能实现唯一性。第四个系统是汉字拆分的认知系统。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分析编码易学难学的关键。拆分是为了编码,最易学的编码就最易认知。因此,文中提出了三个新概念:拆分的可接受性,拆分的可区别率,拆分的信息损耗率。利用这三个概念及它们的统计数据,就可评判一个编码方案的优劣。
23、《汉字易拆易学证》:载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2年9月,题名《续汉字拆分的系统性》系统性第二部分)
拼形文字这个概念是1982年由胡乔木提出来的。他当时面临计算机的中文应用,认为文字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汉字改革为一种拼形的文字。
本文一箭双雕,既证明了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又证明了汉字的易拆易学。其方法是把汉字中由两个部件拼起来的汉字629个先一分为二。因为,二部件字是最容易拆分的。拆分出来的这些部件,经过分析,已占一级字库汉字部件的95%。就是说学会了全部二部件字的拆分,就等于学会了全部汉字的拆分。占一级字库84%的由三个以上部件的字,基本上都是由二部件字中的部件相拼而成的。因此,学会629个二部件字,也就等于学会了汉字部件的95%,也等于学会了全部汉字的拆分。就此说明,汉字既易拆又易学;同时也说明了汉字本来就是一种拼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