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9月18日第10版《历史上的今天:九·一八事变》,文中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参照《辞海》第78页设置的“九一八事变”条目,是没有间隔号的。
用发生事件的时间来表示历史事件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一、清末时期,以干支纪年方式表示突发事变发生时的年份,如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等。
二、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以汉字数字表示突出事件发生时的月、日,有两种方式:
(1)在汉字数字中间无须添加间隔号,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二二八起义等。九一八事变也在这一系列之中,无须加间隔号。
(2)在“数字一”开头的汉字数字中必须添加间隔号,以区分突发事件是在一月份还是十一月份或十二月份。
如“一·二八抗战”,1938年1月28日午夜,蓄谋侵占上海的日本帝国主义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动海军陆战队由虹口日租界向闸北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这一事件被称为“一·二八抗战”,亦称“一·二八事变”。
“一二·一运动”,1945年12月1日, 国民党军警特务百余人,至昆明各校殴打罢课学生,并投掷手榴弹,打死四人,重伤二十余人。时称“昆明惨案”,又称“一二·一运动”。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六千余人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游行学生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这次学生运动被称为“一二·九运动”。
三、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字由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出版印刷由竖式改为横式等,汉字数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淡出,很多被阿拉伯数字取代,如“9·11”,“3·15消费日”等。阿拉伯数字在表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某月某日,“月”与“日”间必须有间隔号,不像汉字数字那样,有时要添加间隔号,有时就无需添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