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字构成原理的分析
王义然
李白《蜀道难》中有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的是蚕丛创建古蜀国的传说。透过这一传说,笔者悟出“蜀”字的构成原理如下:
“蜀”字的构成为:从“虫”,从“四、勹”。“虫”是形旁,表字义;“四、勹”是声旁,表字音。因古蜀国由蚕丛开国,而蚕属虫类,所以,造字者用“虫”来表达国名“蜀”的字义;“勹”是古文“包”字,而“包”字有古代方言读音如“伏”,韵母被视为u,所以,造字者用“四”字读音的声母s与“勹”字方言读音的韵母u相拼合,来表达“蜀”字的方言读音sú。
古代读“包”如“伏”的方言特征的存在,有以下三个例证:
1、古帝伏羲氏的名字在古书上也写作“包羲、庖羲”。
2、《春秋》上的古地山名“包来”,《左传》中用“孚来”。《康熙字典》“包”字释文中有“古呼‘包’如‘孚’”句。
3、形声字“枹”用“包”字作声旁,读音却如“伏”。
总之,“蜀”字是用形声、合音两种造字方法复合而成的,故应属复合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