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云、辛、言、音、意、童”六字的字理关联

[日期:2020-12-09] 来源:  作者:此木为柴 [字体: ]

 “云、辛、言、音、意、童”

六字的字理关联

王义然

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表达原理(即构成原理)。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云”字篆文字形“ ”,“辛”字的篆文字形“”,“言”字的篆文字形“”,“音”字的篆文字形“”,“意”字的篆文字形“”,“童”字的篆文字形“”。 写作目的是通过对这些篆文字形表达原理的分析,把“辛、言、音、意、童”五字在字理上的关联揭示出来。让世人看清古人在汉字音、义表达上的智慧和技巧,领悟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秀。

1、在“辛”字的构成中,“云”用于表达韵尾en把“云”字的篆文字形“”与“辛”字的篆文字形“”相比较可见,“”实际上是在“”的下方添加了“十、一”二字。据此笔者断定,造字者之所以用“十、一、云”三字合体作为“辛”字的字形,旨在用“十”字方言读音的声部s、“一”字读音的韵母i与“云”字读音的韵尾en相拼合,来表达“辛”字的读音sīn(xīn)。可见“”是一个按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这里,“十”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s,是shs混读方言特征的反映。证明“ ”这个字形是在读“十”为“sí”的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这种方言特征的显著特点就是把卷舌音声母zhchsh视同为平舌音声母zcs,读“志”如“字”,读“翅”如“刺”,读“山”如“三”等等。这种方言特征在今南方较为普遍。

 

2、在“言”字的构成中,“辛”用于表义。把“辛”字的篆文字形“”与“言”字的篆文字形“”相比较可见,“”实际上是在“”的下方添加了一个“口”字,且省掉了笔划“一”。笔者认为,造字者之所以把“口、辛”二字合为一体,用作“言”字的字形,是因为在其心目中,语言是一种口舌之劳,故以“口、辛”会义,表达“言”字的字义。

 

3、在“音”字的构成中,“辛”用于表达韵母in把“音”字的篆文字形“”与“辛”字的篆文字形“”相比较可见,“”实际上是在“”的下方添加了一个“日”字,且省掉了笔划“一”。笔者认为,造字者之所以把“日、辛”二字合为一体,用作“音”字的字形,旨在用“日”字方言读音的声母y与“辛”字读音的韵母in相拼合,来表达“音”字的读音yīn

这里,“日”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y,是yr混读方言特征的反映,证明“”这个字形是在读“日”如“义”的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这种方言特征在东北三省、山东东部普遍存在。其一般表现形式就是读“人”如“银”、读“肉”如“又”、读“然”如“言”等等,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r视同为y

 

4、在“意”字的构成中,“音”用于表义。把“意”字的篆文字形“”与“音”字的篆文字形“”相比较可见,“”实际上是在“”的下方添加了一个“心”字。笔者认为,造字者之所以把“心、音”二字合为一体,用作“意”字的字形,是因为在其心目中,意是一种内心深处尚未表达出来的思想、见解,故以“心、音”会义,说明“意”是藏于内心的声音,来表达“意”字的字义。

 

5、在“童”字的构成中,“音”用于表达韵尾eng

“童”篆文字形“”。第一个篆文字形“”与现代宋体字基本一致,很显然,这个字形的结构可视为“土,音”二字的合体。从表达原理分析,造字者用“土,音”二字的合体作为“童”字的字形,旨在用“土”字的读音tu与“音”字方言读音韵尾eng相拼合,来表达“童”字的读音túng(tòng)

第二个篆文字形“”,实际上是在“”的基础上,在“土、音”之间添加了一个“入”字。造字者用“土、入、音”三字合体作为“童”字的字形,旨在用“土”字读音的声母t、“入”字读音的韵母u与“音”字方言读音的韵尾eng相拼合,来表达“童”字的读音túng(tòng)

可见,“”是按两拼法制造的合音字,而“”是按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此处,“音”字读音的韵尾被视为eng,是eneng混读方言特征的反映,证明“童”字的两个篆文字形都是在读“音”如“英”的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这种方言特征的一般表现形式就是,读“宾”如“兵”,读“心”如“星”,读“亲”如“青”等等,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en视同为eng。这种特征在今西北地区较为普遍。

 

不难看出,上述“云、辛、言、音、意、童”六字表达原理的关联,关系比较复杂。从表音角度看,用“十、一、云”三字合音,表达了“辛”字的读音;用“日、辛”二字合音,表达了“音”字的读音;用“土、音”二字和“土、入、音”三字合音,表达了“童”字的读音。从表义的角度看,用“口、辛”二字会义,表达了“言”字的字义;用“心、音”二字会义,表达了“意”字的字义。其中还涉及汉语音节构成中的两拼法和三拼法,并涉及到读“日”如“义”、读“音”如“英”的两个方言语音特征。足见汉字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古人创造汉字历程的曲折。

        2020124日 完稿于菏泽

本文所涉篆文字形均源于字源网(Chinese Etymology 字源)

、辛、言

 




阅读:
录入:此木为柴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贾岛诗作的方音标志与《平水韵》中的十三元

下一篇:破译古代象形表音造字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