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破译表义字的音、义多解

[日期:2016-09-30] 来源:作者贴稿  作者:王义然 [字体: ]

破译表义字的音、义多解

王义然

语言是用音节对世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命名、赋予称谓的一种约定。用特定音节对应特定事物,也就是用特定音节命名特定事物,这就是语言的本质。每一条语言约定,都包括用于命名的音节和被命名的事物两个方面。用于命名的音节就是语言约定的音,被命名的事物就是语言约定的义。制造汉字,记录语言约定,本质上就是让所造字的字形含有约定的音或义的信息。让字形含有音的信息就叫表音,让字形含有义的信息就叫表义。在汉字构成类型中,有单纯表义的表义字,包括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也有单纯表音的表音字即合音字;还有既表音又表义的汉字,包括形声字和复合汉字。

因为汉字的产生是从制造表义字开始的,所以,早期的汉字都是表义字。表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靠字形中含有表达对象的信息去表达字义。不难想象,世间事物千差万别,每个事物的形态性状也会千变万化,一个简单的图形符号是很难把某个特定事物具有区别标志意义的特征信息精准反映出来的。因而,人们对同一字形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不同的理解便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古人对“北”字的理解,就存在不同的认识。“北”字的篆文字形“”,取二人相背之形。造字者的初衷应当是在表达脊背、背离之义。遵循这种理解,可以顺畅地揭示“丘”字的表义原理。丘字的篆文字形“”,上从“北”,下从“一”,“北”表背离之义,“一”在下,表地面,造字者的初衷应当是“背地为丘”,即高出(背离)周围地面就算作丘。所以,“丘”字的字形本身就可证明造字者是把“北”字的字义理解为“背离”之义的。但《说文解字》却把“北”字的字义解释为:“乘也”。显然许慎把“二人相背之形”所表达的意义理解为乘车时有人背靠背的情形。典籍中找不到按照这种解释使用“北”字的例子,说明这种解释有失偏颇,绝非世人对“北”字的唯一理解。

对“北”字本义的不同理解并存于世,导致了人们对“丘”字解释的混乱。什么“阜也,高也”,“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小陵曰丘”,“四方高,中央下为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上,对同一个表义字所表达的字义以及伴随这个字义的字音有多个不同的理解,就是笔者所要破译的表义字的音、义多解。

因为一些早期的表义汉字,后来被用作其他字的表义或表音偏旁,所以,弄清这些字的音、义多解,对正确认读各类汉字,准确理解其音、义本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撰本文,旨在让读者一窥古代表义字音、义多解的复杂情况,深刻领悟华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一、“又、几、臣”都属音、义多解字

笔者破译音、义多解问题,是从研究表音偏旁“殳”与“臤”开始的。按照字书的解释,“殳”是一种长杆无刃兵器,读若“舒”;而“臤”就是古代“贤”本字,无疑,其读音也等同于“贤”。然而,用“殳”字作声旁的形声字有很多,如:“杸、,投、骰,役、疫、毅,股、毂、榖,彀、豰、糓,觳、縠、嗀等字,它们都含有声旁“殳”, 但其读音除了“杸、”二字与“殳”相同外,其余都与“殳”字的读音差别很大;用“臤”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只有“贤、肾、坚、竖”四个,除了“贤”字与之同音外,“肾、坚、竖”三字也都各有其音,很难看出与“臤”字的读音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了弄清形声字中存在的这种同旁异音现象的原委,笔者对构成这两个偏旁的部件“又、几、臣”进行了以下认真分析:

1、“又”字音、义有三解。《说文解字》直接把“又”字解释为:“手也。”很直观,就是把“又”作“手”字解。按常理,字书音训中也应当有一段读“又”如“手”的释文,但查遍古今字书,却找不到这样的注释。故笔者断言,古人把“又”作“手”字解,既不是最早的用字习惯,也不是最普遍的用字习惯,更不是唯一的用字习惯,对“又”字的音、义肯定还有其他不同的理解存在。

仔细观察“又”字的篆文字形“”可见,这个字形其实就是一幅从右手肘关节到手指末梢的写意简图。从汉字构成类型上分析,“”是个不能再行拆分的独体字,肯定是象形字,它只能表义,不能表音,而其所携带的表义信息就包括“右、手、肘”三个方面。所以,千千万万的用字者在遇到这个字符的时候,在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造字者制造这个字符的确切用意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人会着眼于字形的整体是一只右手,把它作 “右” 解,也就是说其音、义皆同“右”;有人会着眼于字形的上部是一只手,把它作“手”字解,也就是说其音、义皆同“手”;有人会着眼于字形的下端是肘关节,把它作“肘”字解,也就是说其音、义皆同“肘”。这就是笔者要提出和证明的“又”字的音、义三解。

笔者认为,“又”字的字形含有“右”字的字义信息,而其读音又与“右”完全相同,而且这个读音是迄今各种字书对其标注的唯一读音,这就是“又”作“右”字解真实存在、且这种理解产生较早、应用较普遍的确证。

合音字“支”是“又”作“肘”字解的例证。从字形上看,“支”字可分解为“又、十”两部分。联系字义分析,无论是按分支的“支”还是按支撑的“支”去理解, “又、十”的字形都与“支”的字义挂不上钩。所以“支”这个字符没有表义功能,它肯定是个合音字。观察“又、十”二字的读音,“十”字和“支”字相比,声母不同,韵母相同,由此可以断定“十”在“支”字构成中的作用,只能是充当韵i。基于此,“又”在“支”字构成中的作用就只能是充当声母zh。而zh正好就是“肘”字读音的声母。这证明造字者在制造“支”字时,确实是把“又”作“肘”字解,用“肘”字读音的声母zh充当“支”字的声母的。

2“几”字音、义有双解。众所周知,“几”是几案的“几”,是个象形字。“凸”是周围低平中间高出的意思,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说文解字》中都找不到“凸”字,《康熙字典》中也没有“凸”字的篆文字形。据此,笔者认为,早期的“凸”字比现代字形更简单,其字形应当与“几”字十分相近,因而,在古人的用字实践中,二者相互混淆,以至于人们在研究甲骨文和篆文的过程中,没有把混迹于“几”字的“凸”字辨认出来,更没有把用凸“字”作偏旁与用“几”字作偏旁的字区别开来。所以,现代字形中的“几”字,有些原本就是古文“凸”字。

笔者注意到,光秃秃的“秃”字,就是一个古文“凸”字的示性字。“秃”是个形声字,上从“禾”、下从“几”。“禾”是形旁,表字义;“几”是声旁,表字音。因为庄稼收割了,田里才光秃秃的,所以,造字者用“禾”字表达“秃”的字义。“秃”字读音如“凸”,这说明其表音偏旁“几”原本是古代那个其形似“几”的“凸”字,其音、义皆同“凸”。

 3“臣”字的音、义如“瞋”亦如“眼”。关于“臣”字的音、义本源,学界有不少说法。《说文解字》对“臣”字的解释是:“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近代一些学者多附会此说,认为“臣”字的字形是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在俯首时眼睛是竖立的,正说明是俯首屈服之状。

曾引起梁启超关注的晚清学者吴秋辉则完全摒弃了这些解释,认为:甲骨文和篆文像一只张大的眼睛,中间之睛,突出眶外,是人在怒视时眼睛的样子。所以,应是本字,其音、义皆同,是怒目而视的意思。而君臣的则属于假借字。

对前一种解释,笔者深感不然,因为从字形上看,无论其甲骨文还是篆文,其取形范围仅在上下眼睑之间,都不是什么竖立的眼睛,而是一只瞪大的眼睛的侧面形象的特写,谈不上什么俯首屈服之状。

笔者完全赞同吴秋辉的解释。因为正是造字者用一只瞪大的眼睛表达瞋怒之义,眉目传神,构思巧妙,被广泛认可,才使“臣”字有了这个与“瞋”相同的读音,且流传至今,一直不变。

形声字茞、烥、栕的存在,足以说明字现在的读音早就存。但这不能证明古代字只有这种音、义解释。详察甲骨文和篆文 尽管造字者着意突出眼睛的一种特殊状态,但其所表现出来的毕竟就是一只是眼睛。对众多用字者来说,把它作字解,读若也是很正常的事。

“臣”作“眼”字解,会意字“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康熙字典》“臦”字注有:“又俱永切,音憬。人名,周有伯臦,通作囧。”对照字典解释,分析字形和读音可知,其实这个“臦”字所表达的字义就是炯炯有神的意思,造字者用字形相反的两个“臣”字并列一处,展示两只大眼睛左顾右盼炯炯有神的样子,表达“臦”的字义,真是太恰切了。

笔者还注意到“燛、煛”二字,这两个字读音都如“臦”形旁都是“火”,应当是音、义全同的异体字。其声旁一个是二“臣”相反的“臦”字,一个是二“目”并立,这证明,在造字者心目中,“臣”和“目”是等价的,音、义皆同“目”。

 

二、表音偏旁“殳、臤”中的

“又、几、臣”

前面粗略论证了“又、几、臣”音、义多解的存在,这里,再通过解析“殳、臤”这两个表音偏旁的表音功能,借助回答为什么用这两个偏旁作声旁的形声字会存在同旁异音的问题,展示“又、几、臣”音、义多解在汉字构成中的更多表现,更充分地证明表义字音、义多解存在的客观真实性。

1、表音偏旁“殳中的“又”与“几”。

笔者按照读音的不同,把用“殳”字作声旁的形声字分为六个序列,逐列进行分析。

①读音如“殳”的“杸、軗”二字与“殳”本字。“杸、軗”二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也都如“殳”。这证明“杸、軗”二字都是直接用“殳”字作声旁的形声字。那么“殳”是个什么字呢?按字书解释,“殳”一种长杆无刃兵器。观察构成这个字形的“又”与“几”,它们的字义无论作何解释,都与“殳”的字义无关,故可断定“殳”字没有表义功能,是一个只能表音的合音字。按照制造合音字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殳”字的读音shū,这里的“又”字当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代表声母sh;“几”字当作“凸”字解,音义皆同“凸”,代表韵母ushu相拼,正好就是“殳”字的读音,也是“杸、軗”二字的读音。

②读音为tòu的“投、骰”二字。“投、骰”二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都是tòu。这说明这里的表音偏旁“殳”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tòu。按照制造合音偏旁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投、骰”二字的读音tòu这里的“几”字当作“凸”字解,音、义皆同“凸”,代表声母t;“又”字当作“右”字解,音、义皆同“右”,代表韵母outou相拼,正好这就是投、骰”二字的读音。

③读音为yì的役、疫、毅”三字。“役、疫、毅”三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都是yì。这说明这里的表音偏旁“殳”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yì。按照制造合音偏旁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役、疫、毅”三字的读音yì这里的“又”字当作“右”字解,音、义皆同“右”,代表声母y;“几”字当作“几”本字,音、义皆同“几”,代表韵母iyi相拼,正好就是役、疫、毅”三字的读音。

④读音gǔ的“股、毂、榖”三字。“股、毂、榖”三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为都为gǔ(声调有别),这说明这里的表音偏旁“殳”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gu。按照制造合音偏旁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股、毂、榖”三字的读音gǔ这里的“又”字当作“肘”字解,音、义皆同“肘”,“肘”被读若“救”,代表声母g;“几”字当作“凸”字解,音、义皆同“凸”,代表韵母ugu相拼,正好就是股、毂、榖”三字的读音。

⑤读音为góu的“彀、豰、糓”三字。“彀、豰、糓”三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都是góu(声调有别)。这说明这里的表音偏旁“殳”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góu。按照制造合音偏旁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彀、豰、糓”三字的读音góu这里的“几”字当作“几”本字,音、义皆同“几”,代表声母g;“又”字当作“右”字解,音、义皆同“右”,代表韵母ougou相拼正好就是彀、豰、糓”三字的读音。

⑥读音为的“觳、縠、嗀”三字。“觳、縠、嗀”三字都含有偏旁“殳”,读音都是这说明这里的表音偏旁“殳”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按照制造合音偏旁进行音节合并的原则,对照“觳、縠、嗀”三字的读音这里的“又”字当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手”被读若“休(上声)”,代表声母x(h);“几”字当作“凸”字解,音、义皆同“凸”,代表韵母uhu相拼,正好就是觳、縠、嗀”三字的读音。

从以上分析可见,虽然“杸、,投、骰,役、疫、毅,股、毂、榖,彀、豰、糓,觳、縠、嗀等字都含有相同的表音偏旁,但按其读音却可分成六个不同的序列,且不同序列的读音都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不同造字者对又、几二字的音、义有不同的理解,且都按照各自的理解并掺杂着各自不同的方言口音去使用又、几二字。

2、表音偏旁“臤”中的“又”与“臣”。

字作表音偏旁的形声字只有竖、肾、贤、坚四个,这里逐字进行分析。

①竪,读音shù。字的繁体。义为的另一种称谓。按照“竖”字的字义,可以确认下部的“立”字是其表义的形旁,也可确认上部的“臤”字是其表音的声旁,而“臤”字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shù。把这个音节与“臤”字的两个构成部件相对照,这里的“又”当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代表声母sh;“臣”当作“目”字解,音、义皆同“目”,代表韵母u。造字者用“手”字读音的声母sh与“目”字读音的韵母u合成“”字的读音shù。

,读音shèn。“肾”字的繁体。人体内部器官五脏之一的名称。对照字形、字义,其下部属于“肉”部,可确认是表义的形旁,也可确认上部的“臤”字是其表音的声旁,而“臤”字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shèn。把这个音节与“臤”字的两个构成部件相对照,这里的“又”当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代表声母sh;“臣”当作“瞋”字解,音、义皆同“瞋”,代表韵母en。造字者用“手”字读音的声母sh与“瞋”字读音的韵母en合成“肾”字的读音shèn

④賢,读音xiánhián)。“贤”字的繁体。按字书解释,“臤”是“”本字。所以“臤”字的读音就是音节xiánhián)。把这个音节与“臤”字的两个构成部件相对照,这里的“又”当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手”被读若“休(上声)”,代表声母x(h);“臣”当作“眼”字解,音、义皆同“眼”,代表韵母ian。造字者用“手”字方言读音的声母x(h)与“眼”字读音的韵母ian合成“贤”字的读音xiánhián)。

“手”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x(h),是受sh——h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说明造字者读“手”如“休(上声)”。形声字中存在的“术訹、舌絬、晌向、甚愖(《集韵》注音:火禁切)”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堅,读音jiāngiān)。字的繁体。按照“坚”字的字义,可以确认下部的“土”字是其表义的形旁,也可确认上部的“臤”字是其表音的声旁,而“臤”字所要表达的字音就是音节jiāngiān)。把这个音节与“臤”字的两个构成部件相对照,这里的“又”当作“肘”字解,音、义皆同“肘”,“肘”被读若“臼”,代表声母jg);“臣”当作“眼”字解,音、义皆同“眼”,代表韵母ian。造字者用“肘”字方言读音的声母jg)与“眼”字读音的韵母ian合成“”字的读音jiāngiān)。

“肘”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jg),是受zh——g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说明造字者读“肘”如“臼”。形声字中存在的“支妓、赚兼、挝过、錱金”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3、“又”作“手”字解的其他字例。

①会意字“祭”。据篆文字形”,“祭”字应属会意字,其构成为从“又”、从“肉”、从“示”。这里,“又”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造字者用“手、肉、示”三字会意,描述祭祀时手持肉以示之的动作行为状态,表达“祭”字的字义

合音字“叔”。叔,读音shǔ。笔者在《“尗、叔、𡬧、菽”等字的古往今来》一文,经详细论述得出结论,“叔”是今“菽”本字,是豆类作物的一种称谓。构成“叔”字的“又、尗”两部分,其字义都与豆类无关,据此断定“叔”字是个合音字。其构成为从“又、尗”,又是声部,表声母;“尗”是韵部,表韵母。这里,“又”作“手”字解,其音、义皆同“手”,代表声母sh。造字者用“手”字读音的声母sh与“尗”字读音的韵母u合成“叔”字的读音shǔ。

合音字“叙”。叙,读音xù(siù),述说之义。因为字的两个偏旁“余、又”的字义都与述说无涉,故笔者断言,“叙”字没有表义功能,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又”、从“余”。“又”是声部,表声母;“余”是韵部,表韵母。这里,“又”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手”被读若“叟”,代表声母s造字者用“手”字方言读音的声母s与“余”字读音的韵母ü,合成“叙”字的读音xù(siù)

“手”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s,是受shs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造字者读“手”如“叟”。形声字中存在的“瘦叟、山仙、束速、朔塑”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④复合汉字“桑”。桑,读音sāng。一种蚕食其叶可转化为衣物纤维原料的树木。“桑”字应属复合汉字,其构成为从“木”,从“又、双”。“木”是形旁,表字义。因为“桑”是一种树木,故以“木”表达其字义。 “又、双”是声旁,表字音。这里“又”作“手”字解,音、义皆同“手”,“手”被读若“叟”,代表声母s。造字者用“手”字方言读音的声母s和“双”字读音的韵尾ang合成“桑”字的读音sāng

从总体上看,“桑”字是个形声字,但其声旁不是现成已有的汉字,而是用音节合并的办法,由“又、双”二字临时合成。“桑”字系同时使用形声、合音两种造字方法复合而成,故称复合汉字。

以上字例说明,把“又”作“手”字解,视其音、义皆同“手”的用字习惯,在用“又”表义和用“又”表音的汉字中都体现得很充分。

 

三、“寸”与“尸”也是音、义多解字

1、“寸”字的本义与读音。“寸”字的音、义本源就潜藏在其字形之中。比较“又”与“寸”的篆文字形“ ”可见,二者密切相关。“寸”字只不过是在“又”字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短划。字书上把这一短划解释为指示符。指示符所指即手腕至手一寸处。所以,《说文解字》在解释“寸”字时说:“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谓之寸口。”据此,“寸”字的本义就是指长度单位“寸”,也指手腕处脉搏跳动的地方。“寸”字的读音就是音节cùn

迄今,对“寸”字音、义表达的这种理解,被普遍认可,绝大多数国人都在按照这种理解使用“寸”字。形声字“吋、忖、籿、刌、村”等字,都用“寸”作声旁,读音都如“寸”,这就证明了这种理解早已深入人心,且从古到今一脉相传。

2字解,音、义皆同

断定对字的音、义有这样一种理解,是因为笔者看到,汉字中普遍使用的提手旁字的篆文字形的差别仅在于一个指示符平指,一个指示符上指。由此推断,在古代应当存在一个篆文字形,与一样,这个字形也是在又的篆文字形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短划作指示符。指示符上指,说明其表达的字义就是,所以,其音、义皆同。比照字从篆到楷的字形演变情况,提手旁就是由这个音、义皆同的篆文字符演变而来的。

形声字“守”用“寸”字作声旁,读音同“手”。这说明这里的“寸”字原本是那个指示符上指的“手”字,其音、义皆同“手”,只因为字形相近,被人们在传写中误为“寸”字。

会意的构成,是字解真实存在的佐证。构成字的各个部件,其读音都与字相去甚远,笔者据此断定字没有表音功能,故此处按会意字作如下解释:

封,读音fēng。“封”字应是会意字。其构成应为从“土、土、寸”。这里字解,音、义皆同。造字者用二相叠与字会意,描述用手盖一层土、再盖一层土的行为状态,表达的字义。

“封” 字的构成可以证明,这里的“寸”字原本也是那个指示符上指的“手”字,其音、义皆同“手”。

3字解,音、义皆同

比照“又”作“肘”字解,和“寸”作“手”字解的证明情况,笔者推断,古代除存在一个指示符上指的“”之外,还会有一个指示符下指的“”也存在。这个字符在“又”字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下指的指示符,说明造字者所要表达的就是“肘”这个概念,所以,字符“”就是今“肘”本字,其音、义皆同“肘”。

证明这一推断成立的直接证据就是肘、纣、酎、疛等形声字的存在。这些形声字都含有声旁,读音都同,这说明这里的偏旁所要表达的读音就是音节zhóu,这个偏旁原本是那个指示符下指的字,音、义皆同

“专”字的繁体“”的构成,是字解的又一佐证。笔者考虑,“专”是凝聚心神于一的意思,难以用字形表义的办法制造表义字,属于表义不能。故对“”字的构成作如下解释:

,读音zhuǎn。“专”字的繁体。“”字是用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其构成为从“寸”、从“车”、从“丶”。这里的偏旁“寸”当属那个指示符下指的“ ”字,其音、义皆同造字者用“肘”字读音的声母zh、“车”字读音的韵尾u与“丶”字读音的韵尾an合成“专”字的读音zhuǎn

“车”字读音的韵尾被视为u,是一种方言现象的反映,说明造字者读“车”如“ 驹”。事实上,“车”字从古至今一直是两读并行的

4、“尸”作“奶”字解,音、义皆同“奶”。

《说文解字》把“尸”字的字形解释为“像卧之形”,而笔者详察“尸”字的篆文字形“”,觉得这更象是一个奶头的局部侧面视图。联想到古人也会有这样的理解,且这种理解一定会在一些汉字的音、义表达中体现出来。故提出“尸”作“奶”字解,音、义皆同“奶”的初断,并用以下解字实践进一步证实:

①会意字“孱”。孱,读音chán。懦弱、弱小之义。宋代陆游有诗句“力孱气馁心自知”。因为“孱”字的字形中不含chán这个读音的构成要素。所以,这里按表义字作如下解释:

字应属会意字,其构成为从、从三。这里的字当作字解,音、义皆同。造字者用与三会意,描述一个奶头喂养三个孩子的状态,说明孩子弱小之义,表达字的字义。

合音字《康熙字典》字注引《家语》言:颜氏祷于尼丘,而孔子生,故字曰仲尼。尼丘,山名。按此解释,早期字是一个地名专用字,没有具体的字义。所以,只能从单纯表音的角度,解释字的构成,故笔者作如下解释:

尼,读音ní。“尼”字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尸”、从“匕”。“尸”是声部,表声母;“匕”是韵部,表韵母。这里,“尸”作“奶”字解,音、义皆同“奶”,代表声母n。造字者用“奶”字读音的声母n与“匕”字读音的韵母i,合成“尼”字的读音ní。

合音字。卢,读音lú。是一个姓氏专用字,没有具体的字义。所以,只能从单纯表音的角度解释其构成。故笔者作如下解释:

“卢”字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尸”、从“卜”。“尸”是声部,表声母;“卜”是韵部,表韵母。这里,“尸”作“奶”字解,音、义皆同“奶”,“奶”被读若“来(上声)”,代表声母l。造字者用“奶”字方言读音的声母l与“卜”字读音的韵母u,合成“卢”字的读音lú。

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l,是一种方言特征的表现。造字者读“奶”如“来(上声)”。形声字中存在的娘良、南罱、难臡、弄梇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会意字“尉”。尉,读音wèi。详察“尉”字的构成部件,其读音都不包含wèi这个音节的构成要素,所以,“尉”字没有表音功能,只能从单纯表义的角度解释其构成。故笔者作如下解释:

“尉”应是会意字。其构成应为从“寸、尸、示”。这里的“寸”应是古代那个指示符上指的“手()”字,音、义皆同手;这里的“尸”字应是古代与其字形相近的“奶()”字,音、义皆同奶。造字者用“手、奶、示”三字会意,描述用手(撩起衣襟)把奶显示出来的那种行为状态,表达“尉”的字义。而这正是哺乳期妇女给小孩喂奶的样子。所以“尉”字的本义以及与本义相伴随的读音都等同于“喂”。从字义表达和实际读音推断,“尉”即今“喂”本字,而古代官职廷尉的“尉”字则属于假借字

 

四、结语

本文从分析“殳、臤”这两个偏旁的表音功能入手,条分缕析,展现了“又、几、臣、寸、尸”等字在汉字构成中充当表音、表义角色的各种情况,揭示了这些表义字音、义多解的本来面目,以充分的证据证明了古代表义字音、义多解现象的真实存在。

其实,在汉语文化发展史上,音、义多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年深日久,影响颇大。字书中,一些字的音、义训诂出现偏差,一些字的部首归属发生舛错,就与未能识破这一现象有关。《说文解字》对“北、丘、臣、尗、叔”等字的解释都有失偏颇。所有字书面对含有偏旁“月、肉、舟、丹、冃”的字,其部首归属都普现乱象。根据字义,“肝、肾”二字本应同属“肉”部,却被分别编排在“月”部和“冃”部;“胃、胄”二字本应一个属于“肉”部,一个属于“冃”部,却被编排在同一部内。这些都是典型例子。

笔者曾认真研究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差异,提出并证明了方音构字说,说明这种现象是由造字者各自按照自己的方言语音制造形声字所致。这次破译音、义多解问题,发现那个结论尚不全面。形声字的同旁异音问题除了方音构字之外,还与造字者对表义字的音、义有不同的理解密切相关。

本文题目之所以使用“破译”一词,就是因为音、义多解现象隐藏很深,前人不曾认识,典籍中连只字片语的记载也找不到。综览全文可见,表义字的音、义多解是从识别这些字充当表音、表义的角色中显现出来的。所以,整个破译过程,要以突破传统六书之说的局限,全面领会汉字的音、义表达方法,完整掌握古人造字方法体系为大前提。这次破译表义字的音、义多解,涉及到所有的音、义表达方法和所有的汉字构成类型,是一次汉字表音、表义方法的展博,是古人造字方法体系的完整再现。相信读者读过此文定会明白:古人制造汉字总体指导思想是既表音,又表义;汉字表义方法包括象形、会意、指事三种;汉字表音方法包括直音、合音两种;按照造字原理划分,汉字构成类型包括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合音字和复合汉字六种。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尽在其中。

 

                                20169月完稿于菏泽

附本文所涉篆文字符





阅读:
录入:此木为柴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罗马数字遭弃 文化自杀?

下一篇:汪涵:我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中国语言博物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