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语言文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动体现

——评《汉字楷体系统,亟须升级》(六)

[日期:2014-04-14] 来源:评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原文:由此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问题:曾经在农业经济时期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埃及、伊朗、印度、中国、北美玛雅人地区,为什么在工业经济时期,都成了文化落后、经济贫穷、虚弱挨打的对象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思想包袱太重了。世界上,西北欧的历史文化很浅,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现代社会发展最快;美国的历史文化最浅,历史包袱最轻,成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国家。

评:作者以历史文化长短论英雄,可谓别出心裁。照作者所说,我们一股脑将中国传统文化“废弃”了,岂不是飞黄腾达更快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各有其历史渊源和成长缘由,岂是由什么“历史文化包袱”来主宰的?

论:作者将世界工业革命往“历史文化”上推,其实相当不靠谱。要依这种混乱逻辑,世界各国何必要办学呢?岂不是文化越多越落后,文化越落后工业越先进?这与“知识越多越反动”有什么区别?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岂不是要被作者送进垃圾堆?还立马就变“先进”了——何止荒谬,简直荒谬至极!

原文:现在,一些有识人士,提出了一些改进升级汉字楷体的方案,有好的也有差的,但是,其认识和目的都是对的。却一律遭到大多数人们的蔑视和反对。但是,也不要以为在任何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最先发现科学规律的,都是极少数的人,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多数人”产生的阻力是不可忽视的,所以,人们才重视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评:任何有识之士提出汉字改进方案,都是应当值得予以肯定,给予支持的。但其出发点都应当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而非鄙视它,贬低它,诅咒它,要将中国文化推翻!大家蔑视和反对的,不是有识之士对中国汉语和汉字的改革创新,而是作者的费尽心机、不遗余力的对中国文化的玷污和诋毁!

论:在文化问题上,我看“多数人”的意见都是对的,因为这个“多数人”不是别人,正是拥护和支持中国语言汉字改革的人民大众。不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真理必定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真理。有如作者这样给人民群众添麻烦的“真理”,不是真理,只能是歪理!

原文:认为“改变了楷体,就会出现新、旧汉字的文盲,就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就中断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人们,不懂得如下3点:1、“文字”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2、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断同文字中断,没有必然的联系;3、中国历次两种汉字体式的转换是怎样进行的,新、旧汉字断层与汉文化的延续没关系。保守者为了“证明”汉字的“功劳”的谎言成立,就故意混淆“文字”与“文化”两个概念。

评论:作者将不同意其“中断中国历史文化”的行为,归结为“不懂得如下3点”云云。其实那是作者拿着不是当理说,故弄玄虚而已。有谁不懂得这所谓“3点”吗?有,那就是作者自己!因为那不过是作者杜撰出来唬人的“真理”而已!

原文:“文化”是什么?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所以文化属于“精神”的范畴。

评论:既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就是“总和”,却又来“特指精神财富”,岂不自相矛盾?可见文化不仅属于“精神”范畴,而且属于“物质”范畴,属于人类精神对物质的主客观反映。脱离物质范畴的所谓“精神范畴”是不存在的。可见作者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弄得一塌糊涂,却还来卖弄“真理”,难道有谁能够认同吗?

原文:“文字”是什么? 是指记录语言单词的工具,作为工具,它属于“物质”的范畴,它所记录的内容,属于“精神”的范畴。如果把文字比作饭碗的话,那么它所记录的内容就相当于米饭。不能因为碗装了米饭,碗也变成了米饭;同样,也不能因为汉字记录了汉文化的内容,汉字就等同于汉文化了。当然,就像一定款式的饭碗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和风格一样,一定的汉字体式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水平和风格。即使从这一角度看,汉字也仅仅是汉文化的一个成分,并不是汉文化的全部,更不能等同于汉文化,这是局部不等于整体的常识。把这两个概念弄清楚了,就基本上看清了汉字的“功劳”不成立了。

评:“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表示语言、记录事物的工具,是人类主观联系客观产生的文化反映。作为文化工具之一,它可以反映事物的内在和外在联系,表达人类的思想意识。所以说它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个生动、具体体现。

论:文字并非“饭碗”,它所记录的内容也并非“米饭”,如果硬要这样比喻,那文字就是“饭碗”和“米饭”的总和。文字就是装了“米饭”的“饭碗”,二者缺一不可。文字并非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基础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作者似乎还算“明白”。但却又以此为由来否定汉字在文化中的“功劳”,说其“不成立了”,从而一边釜底抽薪,一边掩耳盗铃,有谁愿意苟同呢?

原文:现在再说第二个问题:凡是知道世界各国的历史的,都知道各国的历史变化的各种原因中,从来没有“文字”的因素,各国历史文化中断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字中断引起的;相反,只要这个民族继续存在,他们的文字只有“改变”没有“中断”,他们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中断过,例如,埃及、伊朗、印度,他们的文字都改变过,但是,他们的历史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只有那些消失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全都中断或消失了。

评论:作者不是用“历史文化包袱”来决定一个国家先进还是落后的吗?怎么又变成“各国的历史变化的各种原因中,从来没有‘文字’的因素了”呢?岂不又是自相矛盾?各国历史文化中断过吗?除非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彻底灭亡!“只要这个民族继续存在,他们的文字只有‘改变’没有‘中断’,他们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中断过——既然“他们的文字都改变过,他们的历史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又何以考核其“历史文化包袱”孰轻孰重?先进不是落后?

原文:事实上,如果从距今5000年起算,世界上历史不中断的民族国家很多,但是,他们
的语言和文字不改变的却几乎没有。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中断,汉字却更新换代了8次。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中断的原因,不在汉字,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汉族强大,在历次的民族战争中,没有被外族消灭或融化。同时,中原汉族文化,在清朝之前,一直都是领先于周围各国的。领先的中原文化,使企图吞并中原的外国,反被中原吞并。历史的结果使他们“事与愿违”。所以,汉语得到保存延续不断,与汉语对应的汉字自然就得到保存延续。

评论:中国历史文化没有中断,在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代一代流传、繁衍、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即使有什么“汉字体式更新换代”,那也是在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不存在一股脑的所谓“无缝转换”。汉语和汉字与其他各民族语言文字,不是互相“吞并”的关系,而是互相“同化”和“异化”的关系,是一种互融互通的互相标译和转换的关系。例如汉语拼音、汉字编码与汉语汉字的关系正是如此。

原文: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否出现断层,与文字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要这个民族能独立地存在,他们的语言不变,他们的文字不论怎么改变,其历史文化也不会中断的。至今还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通过言传身教、风俗人文、实物传承等等方式,都很好的继续下来了。在世界各民族中,在语言不变的情况下,用一种新文字来取代旧文字,是一种很普遍很常见的事情,没有哪一个民族因为改变文字导致历史文化中断的。例如,今天的人们,除专业人士以外,能认识甲骨文、大篆、小篆的有多少?谁能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因为汉字的改变,就出现了断层?既然不会出现文化历史断层,怎么会使历史文化遭到毁坏呢?

评:一个民族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关系;语言文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与该民族生产生活状态具有密切联系。民族文化并非神降懿旨,而是由民族大众共同创造和培育的产物,因此民族文化亦有强弱之分,并非是什么“改变”和“中断”所能简单定义的东西。

论:在世界各民族中,在语言不变的情况下,文字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并非是新、旧体式一刀切,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交替转换过程。作者的用意无非是说,用什么“音、意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取代传统汉字,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那就错了。这样的所谓“无缝转换”,并非转换,而是一种比鱼目混珠还要鱼龙混杂的干扰和破坏——奉劝作者就不要一意孤行了吧!

原文: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明朝之前,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比较完好的继承和保留,没有出现断层,根本的原因,不是汉字本身的功劳,而是中华民族强大和中华文化、技术先进的功劳。

评论: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继承、改革、创新和发展状态,不应一概而论。汉字的功劳,既体现在创造、学习和应用汉字的人们身上,也体现在这项伟大的文化发明,切实相当了不起,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汉字相伴汉语文化,流芒百世,永不凋零!

(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文字重復建設流毒!

下一篇:他們總是在讓年輕人不熱愛中國的漢語和漢字: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