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方能利国利民——
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势在必行
内容摘要:正如我们不要将繁体字和简体字(简化字)互相排斥一样,也不要将中国字与外国字互相排斥。无论什么语言文字,在历史、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并无所谓“优劣”之分。鉴于中国汉字却有难学、难写、难记的特点,学习应用外国语言文字,进行互相标译和转换,同样不仅不会影响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反而会得到促进,这就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科学道理。
关键词:语言文字 知己知彼 利国利民
中国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还要不要学习外文外语,懂得外国语言文字?这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人会说我会“母语”,多懂得一点旁系语言,就是对自己和国家有害!
世界各国、各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有一部分国家或民族在使用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该国家或民族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果说,这些国家或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又不肯接受外国、外民族的东西,岂不是世界文盲和哑巴?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各方面更要挨欺受辱?
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古人、前人摸索研磨出一套象形文字,经过不断的滋生繁衍,形成了今天的方块字,不仅纳入国家标准,而且得到国际公认。从官方到民间,从繁体到简化,一路走来,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际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语言文字,主体语言是汉语,主导文字是汉字,但不等于说,就要唯我独尊,“消灭”或排斥其他一切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包括外文和外语,这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因此各种语言文字之间必须互融互通,互学互用,这样才能扩大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
由于中国汉字是从象形符号引伸来的,最贴近于大自然,最符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体现,就不用说用这种语言文字来生成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了。
当然中国语言文字,不仅包括汉语普通话,也包括各种方言土语;不仅包括繁体字、简体字,也包括简化字以及从古至今一切象形文字。至于有人将繁体字和简化字互相排斥,以为非此即彼,走向某一个极端,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以偏概全,都是有害无益的历史隔断。
据了解,当有人大代表提议“恢复学习繁体字”时,某些人却大惊失色,以为这些人大代表是“吃饱饭撑的”“没有文化的表现”。殊不知,这项提案不仅是有文化素质的,而且是有科学道理的。任何语言文字都不是空中楼阁,正如任何科学技术都不是空中楼阁一样,有它们产生的渊源,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仅老一代要掌握,新一代要掌握,世世代代都要掌握,这样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此笔者主张,一定要在坚持学习应用简体字、简化字的前提下,将学习和应用繁体字(包括异体字。不要以为繁体字、异体字是错别字)纳入教科书,并在一切适当场合,扩大繁体字的学习和应用,例如字典词典、图书画报、音像制品、文字游戏、街面标识等。笔者认为,多学习认读一些繁体字,不仅不会影响和冲击简化字的学习和应用,反而有助于简化字的读写和记忆,这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道理。
正如我们不要将繁体字和简化字互相排斥一样,也不要将中国字与外国字互相排斥。无论什么语言文字,在历史、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并无所谓“优劣”之分。鉴于中国汉字却有难学、难写、难记的特点,学习应用外国语言文字,进行互相标译和转换,同样不仅不会影响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反而会得到促进,这就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科学道理。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此问有点差矣,1、2、3是数字,a、b、c是文字,洋葱和大蒜,各有所用,它们怎么能互相排斥呢?或者因为你一时难以接受,就一味排斥到底呢?
勿庸说,1、2、3……开辟了数学领域的新天地,a、b、c……创造了人类语言的表示符,在历史、法律的天平上一样伟大,何必厚此薄彼呢?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说盲目地进行“汉字罗马化”的改革,不但永远“改革”不成,反而导致了汉字、汉语的退化变质,危害了汉语、汉字。
这不过是危言耸听。难道汉语拼音的推广应用,有损汉语、汉字的尊严了吗?导致汉字、汉语的退化变质,危害了汉语、汉字了吗?事实证明,自从有了汉语拼音,不仅为举一反三学习汉字和汉语发挥了良好作用,而且用汉语拼音进行打字、查询、检索、标记,为信息交流和转换服务,如鱼得水,方便快捷(尽管其书写、输入速度和质量尚不尽如人意,这是相对科学发展落后之处,所以仍有改进之必要)。
再说汉字编码。自从计算机引进中国,不仅1、2、3,而且a、b、c成了时代宠儿,你不会其中任何一样,都仿佛与世隔绝一般,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即使你是汉语、汉字大师,也要在1、2、3,a、b、c面前俯首称臣,接受新生事物。你不会a、b、c,请问你的建议是怎么写到人民网上去的呢?难道是一笔一划写上去的吗?还不是利用了汉字编码!
可见汉语拼音、汉字编码,都是利用拉丁字母(也叫罗马字母、英文字母)组成的,都是汉语言文字拉丁化的生动、具体体现。不要以为“拉丁化”能把你变成外国人,你还是你,你还做你的汉语、汉字大师,只不过多精通一门艺术或者技术而已,正如你学会用英语读书写字一样,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也绝不会危害你一丝半毫!
但现有汉语拼音和汉字编码,尽管存在一定“拉丁化”因素,却并没有形成“拉丁化”气候。究其原因,是由于它们自身存在的诸多缺欠所致。汉语拼音长短不齐,不打声调符号只能模糊识别,不宜独立书写成篇等是其明显缺欠;汉字编码不过是基于某些汉字音、形或“音形结合”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编码方案,俗称“哑巴编码”,除了打字之外别无他用,因此亦不能成为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的代表。
应当给予肯定的是,无论前驱还是后哲,对于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或曰“罗马化”的探索都是有益的,值得称道的。正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和探索,发明了汉语拼音和汉字编码,将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是对那些妄言“永远改革不成”的最好回答!
笔者先后在人民网E政广场发表数条建议,都与加速实现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有关,而且由于“中国新拼”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使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可行。
中国新拼最为可贵之处,是将汉语拼音以及汉字编码导向汉语编码的新领地。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字是密不可分,可以互相转换的。语言可以转换成文字,文字可以转换成语言,在没有计算机之前,都是由人工(包括口读和手写)来完成的,读读写写,没完没了。但语言的涵盖量是文字所不及的。语言是人口发出的有逻辑、有情感的声音,实在是变化多端,因为加入了人的思维和情感因素,所以是一种无限的表达范围和能力。而现今一切文字,包括汉字在内,都是永远滞后于语言的,充其量不过是某种语言的记录符号而已,很难全面表达语言从说到表的全过程。
譬如说,语言是从沈阳到北京的一个旅程,那么文字只不过是一个个标有名字的车站,只能说明这辆车经过了哪里,而无法确切描述这辆车从始到终的全过程,那可是由一圈圈车轮滚过来的!而人的口腔和舌头恰似一圈圈车轮!
汉字及其他一切文字起到了表示车站的作用,但除了口腔和舌头之外,有没有更科学、更先进的文化技术方法来表示“旅程”呢?
有!这就是中国新拼!之所以如此,就因为中国新拼不仅是汉字编码,而且是汉语编码,是汉字和汉语统一编码,涵盖了全部汉字和汉语的可读(包括理念和意念)声音!中国新拼在1-3位有声编码范围内,涵盖了一切汉字和汉语的声音,且具有性别、年龄、声调、语气、情感等音素,比汉语拼音、汉字编码还好学易记,这不是相当神奇吗?是的,这不是妄想,也不是科幻,而是实实在在的汉字和汉语编码!
所以当某位大家尚不了解、不认识中国新拼之前,切不要先入为主的声称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永远改革不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这不可能,那不可行”的主观臆测,都是无所作为的观点,并非科学分析,亦无科学道理,却有影响和危害科技进步之嫌。
简而言之,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知己知彼,胜已胜彼;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而强大,从而更加利国利民。
这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空口无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