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21作者:徐新民 梅亚龙 张蜀益 杨根文
http://www.ccrnews.com.cn/plus/view.php?aid=46671
庄桥坟遗址位于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2003年6月到2004年10月和2006年5~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其发掘成果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近期,我们对庄桥坟遗址发掘资料进行了整理,发现大量的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庄桥坟遗址共有240余件器物发现了刻画符号,其中墓内随葬品有150余件,出自地层的有86件,灰坑及墓葬填土中有5件。这些刻画符号大部分发现于陶器上,但有9件石器出现刻画符号,包括墓葬中3件、地层中5件、灰坑中1件。大多数的刻画符号以单体形式出现在器物上,也有近30件器物上出现2个(含2个)以上的刻画符号。多数的符号较为简单,笔画数也较少。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大多在烧前形成,石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与陶器上的多有相似之处,但其中2件残石钺的两面均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西T101 石钺上的文字
西T101②:10,石钺,残。上端残,有个双面管钻孔,刃部弧,刃缘有疤痕。表面经抛光。残高9.2、刃宽9.9厘米。A面:从刻划的方式观察,除个别线条略呈弧外,其余笔画均为直线或折线,依笔顺方向和字形观察,此面应该自上而下释读。右上角刻有4个单元的“字节”,除2笔的线条稍长外,其余均为短线,笔画简洁明了,从笔画的布局看,可认为是一个字,也可理解为多个字。我们认为这4个单元的“字节”无论是一个或多个字,都相对完整地表达了某种意义。左上角的字也由直线组成,似乎难于拆分“字节”。从笔顺和布局观察,A面上其余笔画,组成了一个酷似某种动物的象形文字,这个象形文字较为抽象,远不如1987年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罐(87C3-658)上8个刻画符号中的动物形图案那么具象。B面的右侧共有6个文字,依照A面的释读顺序,这组文字可自上而下成列,但也不排除横向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成排。笔画刻的较浅且简单,虽然字形略有不同,但从字体结构、刻划方法观察,系2个字重复出现3次,连字成句。这2个字与甲骨文的“ ”“ ”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否可以如此释读?另外,B面上重复出现的2个字在陶器上也以单体形式出现多次,两者间所表达的含义是否一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H41 石钺上的文字
H41:1,石钺,残。青灰色板岩。仅残存器体的中段,单面钻孔。一侧边保留打制痕迹,另一侧边残。表面经抛光。残高5.7、残宽11厘米。A面笔顺和笔画组合布局观察似可分成3个字,笔画繁复,多直线和折线,少弧线,这3个字也可拆分成多个单元的“字节”。从笔顺和字形观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释读均可。B面的上端是有2个并列的单体字,可能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因石钺残缺,下半部的字有所残缺,笔画繁复,线条粗细深浅不一,但多直线,少弧线的风格仍与其他字一样。也许这么繁复笔画的字由多个字重叠而成,只是我们难于将其分层释读。
T304 石片残存的刻画符号
T304②:130,石片,残。灰色板岩。残长4.5厘米。此件石器的形制难于辨别,暂称之为“石片”。该件石片表面并没有与其他石器一样表面经打磨抛光,而是保留着糙面。在一面上有个残存的刻画符号,有5笔构成,从笔画的风格和痕迹观察,可以排除制作过程中残留的痕迹,应该是刻字的笔画。从保留糙面及无法将其和已知的石器形制相对应的情况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此件石片或许就是刻字或刻符号所专用?如此,其功用相当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或战国时期的简?
庄桥坟遗址两件石钺的原始文字,除西T101②:10B面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其刻字方式和笔顺较为规范。这些原始文字不同于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目前我们将其完整释读较为困难,但其具备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庄桥坟遗址有20余件陶器上出现了2个(包括2个)以上的字符,其重复出现的多个字符与甲骨文也可以相比较,如M79:8带盖鼎的3个鼎足侧面上各有1个与西T101②:10B面成列的第一个字相似的字符。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庄桥坟遗址的这些原始文字已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