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汉字与鹿文化

[日期:2013-07-08] 来源:原创  作者:倪少坤 [字体: ]

鹿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有着八千年历史的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项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的载体。本文旨在揭示与鹿有关的汉字蕴藏的鹿文化内涵,同时也从鹿文化的角度对有关汉字非传统的含义作了探讨,以求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在我国社会、文化均处转型期的今天,本着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倡的“文化自觉”、“各美其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精神,从解词释义的角度对传统的鹿文化的有关方面作点深入探讨,应该是不无意义的。

一、一个鹿字,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

     鹿是鹿科动物的总称。甲骨文鹿字是象形字, 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我国是个多鹿的国家,历史上包括台湾在内的各个省份均曾有分布。古人对动物是不讲科学分类的,但对鹿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康熙字典》收集的以鹿为部首的字就有一百二十多个,还有不少从鹿的字不在鹿部,其中作为鹿的名称的字就有很多,公鹿、母鹿,大鹿、小鹿,甚至几岁的鹿都有不同的名称。古人称鹿为囷鹿,《康熙字典》解释说,鹿善聚善散,故囷谓鹿。后来干脆把两个字合而为一,写作麕,《康熙字典》引《埤雅》:麕、鹿皆健駭,而麕性胆尤怯,饮水见影辄奔。可见古人对鹿的关注度是很高的,观察也是很仔细的。这是鹿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

美丽的丽繁体作麗,麗字从鹿,说明人们认为鹿是美丽的。无论是那独特的角,还是油光水滑的有的还有花纹的皮毛,以及修长健壮的四肢,都值得赞美。其实丽字本来就是与鹿有关的象形字,象两张鹿皮之形,古人以两张鹿皮作为聘礼。据《康熙字典》,《史.世纪》:太昊始制嫁娶麗皮为礼。丽字的美丽之义则是后引申出来的。

    鹿生活在何方?一个麓字道出了其中的秘密。麓的意思是山脚,说明山上有树林,山下有草和水的地方是鹿的理想生活之地。草和水满足了鹿的生活需要,遇有敌害则逃进树林躲避。鹿与路同音,其实路就是鹿,说明地上的路是由鹿踩出来的。据《康熙字典》载,《名苑》:鹿大者曰麈,群鹿随之,视麈尾所转而往。这里可以看出鹿群迁徙,是排队而行,容易在地面踩出路来。而人则无须这样成群结队地走。鹿的此义至今保留在鹿砦一词中,鹿砦者,设在通衢大道(路)之障碍也。现在一般解释因所设障碍似鹿角,故称鹿砦,此解释不见了路之义,似为不妥。与鹿砦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山寨,寨即砦也。如果说障碍似鹿叫鹿砦,那山寨岂不该象山了吗?所以说不通。山寨、鹿砦只是所设地点不同,一个设在山上,一个设在路上而已。

鹿,据《康熙字典》解释,又酒器。《鲁相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有雷洗、觞觚、爵鹿、相梪。此处列举了八种礼器,其中爵鹿是饮酒器。饮酒器何以称鹿呢?原来古人曾以鹿骨作酒杯。鹿因善跑,故骨壁薄,骨腔大。古人敲骨吸髓,就要把鹿的肢骨敲断,一般情况下鹿肢骨当从当中折断,也有偶尔从一头断开的。这从一头断开的鹿肢骨,古人就拿它当容器,用来饮酒,就称之为鹿了。鹿骨被敲断的断面大多是斜面,这就是后来陶、青铜饮酒器口沿上流的来历。等到有了锯的工具,人们就用锯在合适的位置锯断鹿肢骨,制造出饮酒器。但由于原始的锯不够锋利,也许是锯的速度不够快,鹿骨的最后一点总不是被锯断,而是被压断的。所以锯断的鹿骨酒杯口沿大部分是平的,只有压断的部分保留一块骨片,这就是后来青铜饮酒器口沿柱的来历。陶器、青铜器的样范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都要有所依从,往往是从石器、骨器沿袭下来的。

漉这个字也从鹿,它的最初意义是滤,其他意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滤为何也与鹿有关呢?原来,人们当初滤酒,即把酒与糟分离的用具,也是用鹿骨敲断或锯成的,样子与鹿(饮酒器)相似,只是属不同部位的鹿肢骨而已。这种漉酒器的最大特点是靠近骨关节的一头,也就是容器的底部有个天生的小孔,大约原本是通过神经束或附着肌肉束的,骨腔里则保留了海绵状蜂窝组织,所以能起到过滤作用。而作饮酒器的鹿骨底部是没孔的。可见古人善于因材致用。这种滤酒器名称为录。著名古生物学家游修龄先生把录训为鹿皮囊,其实是一种误会。

二、一个麆字,揭示了历史上鹿崇拜的根本原因。

我国历史上存在鹿崇拜,这是不争的事实。不仅蒙古族、满--通古斯语诸民族等北方民族存在鹿崇拜,而且从历史典籍、现存岩画以及考古发现来看,形成汉族的广大地区鹿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尽管各地崇拜的鹿的种类可能不同,诸如驼鹿、马鹿、梅花鹿、麋鹿等,但它们都同属鹿的大家族,对它们崇拜的情结应该是相同的。据《康熙字典》载,麆,音zhu,《尔雅·释兽》:麜,其子麆。意为鹿子。一音chu,《玉篇》:麕子。一曰关中谓小儿为麆子,取此意。《广韵》《集韵》又音zu,与粗同。cu,音粗。与麤通。另据《五音集韵》又从鹿从助,音助,与麆同,鹿子。从字形看,麆,从鹿从且,且亦声。且即祖,也就是男根,这就把鹿与男根直接联系了起来。麆又同粗,意义更加明确,那表示的是鹿产品的壮阳功能,促使男根勃起以助生育。再从字义看,是鹿子,关中地区称小儿为麆子,这就把鹿与人子联系了起来。关中是中华腹地,历史上代表的是中国。如果麆字从鹿从助,就是增加个力,意义也很明确,无论是从鹿助人整体看,还是鹿助且以力分开看,都含有鹿助人生育的意义在内。这个字其实应该就是助字的本字。助字现在不从鹿了,但给且以力就是帮助,意义还是明确的。

因而,人类崇拜鹿,尽管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的应该是生殖方面的因素。这与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山海经南山经》中载有名叫鹿蜀的马形虎纹、白头赤尾、鸣声如歌谣的怪兽,人佩戴它的皮毛,可繁衍子孙。这就如同今天有的地方的婚俗,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以取其谐音早生贵子之意。《杂宝藏经》中记载有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她一胎为国王生下五百个儿子,长大后个个成为相貌清秀的大力士。6按中国民俗文化理解,鹿母莲花夫人是能“宜男”并予人多子多福的神。不仅多产,而且个个是儿子,这正是人们所向往的。这里把鹿对人的生殖作用神化了,但传达出的信息是相同的,那就是鹿与人的生殖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人类的祖先在以狩猎为生的生存状态中,曾经大量地捕猎鹿类。古人捕猎首先是为了温饱。从上海出土的新石器人类遗址的动物骨骼比较,麋骨179件,猪骨161件,可见鹿的食用比例很高。古人一次次地食用,不可能对鹿的药物功效毫无觉察,特别是远古那位遍尝百草的神农氏,绝不可能对鹿的治病强身功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生殖崇拜,认为只是对人自身生殖器官的崇拜,例如男根崇拜,女阴崇拜,乳房崇拜等等。于是有人考证圭就是男根,陶器上的鱼就是女性器官。人们还注意到古人的生殖崇拜甚至扩大到对多产的动物如鱼、蛙,多子的植物如石榴等的崇拜,而忽略了古人对助人生育的物种的崇拜,也应归入生殖崇拜。鹿恰恰就是天生助人生育的物种。鹿对于人类繁衍、人的生长发育、治病强身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青海彩陶罐鹿纹被认为是人类的母性祖先的象征。湟源铜杖首鹿纹饰也被认为是人类崇拜的生殖圣物。 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无论从生产还是防止外来侵略方面,都深深感到种族繁衍的重要性。要做到人类种群繁盛,无外乎合群、长寿和多生。合群就是氏族、部落乃至民族的融合,长寿就是延长寿命,多生当然就是渴望人类繁演的昌盛。在多生方面,男性早衰、女性不孕不育一直是困扰人类的生殖难题。古人除了求神拜佛,也同时发现药物的重要。人类发现的治疗男性早衰、治疗女性宫冷不孕、月经不调等不孕不育症的药物,最早应该就是鹿药了。例如鹿茸,《神农本草经》说: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别录》说: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药性论》说: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又主赤白带下;《日华子本草》说: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可见人们对鹿药治疗男女生殖疾病是早有认识的。鹿的茸、血、鞭等不仅将男性的生殖年限大大延长,而且将做母亲的权利重新赐还给那些渴望做母亲而不能的芸芸众生,对人类的繁衍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人们崇拜是理所当然的。

三、一个鏖字,把鹿文化推向了政治领域。

鏖战的鏖在《康熙字典》中未列入鹿部,但鏖字从鹿,说明与鹿有关。据《康熙字典》载:《集韵》:尽死杀人曰鏖。《前汉·霍去病传》合短兵鏖臯蘭下。注:鏖谓苦击而多杀也。这些注释清楚表明,两军短兵相接,拼命搏杀,使用的当是鹿下颌骨武器。鏖又从金,说明造此字时可能出现了金属武器,但同时又从鹿,这说明当时骨武器仍在使用,或者应该看作是对远古战争的记忆。

鹿与战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历史记载,在北京山顶洞人的居所,就曾发现鹿角和鹿下颌骨。虽然都是残件,但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就认定它们是山顶洞人所使用的骨器, 这是很有见地的。鹿的下颌骨是天生的工具或武器。只要敲掉门齿这一块,就可以得到左右两件下颌骨武器。鹿的犬齿严重退化,门齿与臼齿之间有十公分左右空挡,鹿下颌骨的这一段粗细也正适合手握,相当于天生的刀把。完整的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敲掉窠突后酷似后来的青铜戈,特别是戈援那弯出的胡,简直像极了。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则象砍刀或棒槌。这种鹿的下颌骨武器,长约四十公分,宽约十多公分,长短合适,分量适中,抡起来很趁手,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并且取得容易、也便于携带,这种武器绝对优于石块、棍棒,在当时应该是属于尖端的武器。

这样一来,对逐鹿中原中鹿的原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逐鹿中原语本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唐魏征《述怀》诗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这里的鹿比喻帝位、政权,这是人所共知的。鹿为什么堪比帝位、政权呢,说明鹿在历史上作用很重要。但人们対鹿的认识,一般都只局限于食用和药用方面。即使联系鹿字禄的谐音引申,显然分量与帝位、政权相比是不够的。如果仅限于此,那还不如说秦失其鼎来得明确。司马迁不仅是严谨的史学家,也是文学大家,他不可能犯以轻喻重的错误。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说明鹿还有没被人们认识的地方。这里的关键就是鹿下颌骨武器的发现和认定。在石器时代,乃至青铜武器出现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该说拥有此类武器的多少,就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在战争之前,各部落都往往要先去追逐鹿群。鹿群就是武器库。得到鹿群就得到武器,失去鹿群,就等于失去武器来源。当然帝位、政权就难保。这样,鹿就等同于帝位、政权了。这应是司马迁所说“失其鹿”的原意。

目前,已知的人类战争发生在约五千年以前,而青铜兵器直到三千五百年前才出现。那么,先前的一千五百年当中,人们打仗以何为武器呢?石块、棍棒当然也行,但人们绝不会放过早已熟知的骨角器这种以前能用来打猎(其实是人与动物的战争)而且已用习惯的武器。历史上鹿譬如麋鹿的全盛时期是前一万至四千年,时间上也与战争历史是基本吻合的。因为象麋鹿这样的大型鹿种的下颌骨最适合作武器。前四千年至前三千五百年,鹿群逐渐减少。惟其少,因而要去逐,逐鹿是战争之前必经的过程。

这样,我们对吴戈名称的来历也该有个正确的解释了。屈原在《楚辞.九歌.国殇》中有云︰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里的吴戈历来被解释为吴地所产的戈。其实,这是个误会。吴戈就是麌戈。麌是多音字,音yu亦音wu,意为公鹿,因为公鹿形体大于母鹿,雄性动物骨骼的密度也大于雌性,故麌的下颌骨当属精良武器。当时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名称应该就叫麌戈,麌从吴,后人可能字用混了,写作了吴戈,吴亦又音yu。不带升支部的鹿下颌骨武器原本该叫鹿牙棒,后来也误称狼牙棒了。因为古时候有一种动物麡,是长得与鹿很相似的狼,所以麡从鹿,可见鹿与狼原本难以区分,难怪古人分不清。骨武器淡出历史以后,骨质麌戈被青铜戈代替,名称沿袭下来了。狼牙棒即失传,但其名称在民间仍有口头流传。到了宋代,人们创造了一种在木棒一头加铁钉的武器,拟称狼牙棒,便把历史真相掩盖了。至于麌从吴,是否与吴地有关,另待考证。

四、一个麟字,则把鹿文化引进了思想战线。

麟,也称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但麒麟二字皆从鹿,说明从有麒麟之名之日起,人们就认为其与鹿有关。从麒麟的组成要件看,其主体部分公认是鹿身,也说明麒麟是以鹿为主组建的。麒麟可以看作是鹿的升级版。尽管后来麒麟被罩上各种各样的光环,但民俗也只承认麒麟送子的基本功能,当是鹿助人生育的传统观念的遗存。

关于麒麟,目前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是甲骨刻辞中的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后举行献俘礼的记录。关于此说据说目前尚有争论。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为《春秋经》哀公十四年的西狩获麟。《春秋经》哀公十四年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左传》哀公十四年谓: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据此后来有孔子作《春秋》止于获麟的说法。从这个记载可知因麟很稀少难见,故一般常人不认识。孔子作为圣人,具有生而知万物的能力,所以只有孔子才能辨认出麟。这次是孔子成全了麒麟。因为如果不是孔子认识,麒麟这次就白出现了,尽管出现的不合时宜,还惹得孔老先生伤心落泪。

麒麟在历史上另一次大张旗鼓地再现,是汉武帝获麟。《汉书.武帝纪》谓: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获白麟,作《白麟之歌》。这次则是麒麟成全了孔子,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推向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巅峰。本来,儒学与鹿也有很密切的联系,例如孔子编定的《诗经﹒小雅》的鹿鸣篇,就历来被解释为鹿的德音的表露。鹿的德与儒家的仁也不谋而合,可能是因为世界上实有动物过于平凡了吧,为了抬高儒学的身价,最终推出了鹿的升级版麒麟的形象。麒麟形象一经推出,就被逐步赋予了比鹿更加十分优秀的品质。《艺文类聚》引《说苑》云:“麒麟含信怀义,音中律,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又传说麒麟生性善良仁慈,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却长肉,是“设武备而不用”。只有天下太平,政清民和,麒麟才会出现。这些记载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麒麟崇拜之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可以说是儒学中伦理学说的根本和最高道德准则,其主旨是“爱人”,亦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汉代随着大一统帝国的不断稳定,汉武帝听从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不仅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与儒学息息相关的麒麟也以儒学的代言人形象正式亮相。这与董仲舒也有很大关系。董仲舒认为,道德伦理规范是人类所特有的,如果社会没有了孝悌、衣食、礼乐,“则民如麋鹿”,相反,有了“则民如子弟”。他还假托三皇五帝时代表述他的理想社会模式,一旦这个社会顺应天意而形成,则各种吉兆都会出现,诸如下甘露、生朱草、出醴泉、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这里不仅有民如麋鹿的比喻,而且有麒麟兆瑞的想像。可见,董氏不仅重新解释儒学,使之适合当时时代要求,在汉代的麒麟崇拜中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这应该与他的独尊儒术的主张是配套的。麒麟,犹如现代企业的形象标识,最终完成了儒学形象代言人的形象包装。汉武帝获麟说,麒麟阁的兴建,都应该是同属于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这个方案的总设计师就是董仲舒。正是通过这样对儒家学说的完美包装,隆重推出,才奠定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从此不可动摇的基石。

(结语)

事实上,历史上鹿文化的发展并未到此结束。譬如龙文化就含有鹿文化的因素,那高高在上的龙角就是鹿角。鹿、麟、龙三者之间具有层层推进的关系,这仨字的声母相同,也决不是偶然的。但限于题目的范围,在此不便作系统论述,只有等待更加合适的机会了。仅从上述即可看出,鹿文化与汉字字词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对此命题如何作更为深入的探讨,或者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字词与鹿文化的这种联系,亟待有识之士来完成。




阅读:
录入:倪少坤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汉字文化圈成员:琉球国

下一篇:东北亚名人会公布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草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