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先没有文字。公元三、四世纪(我国的晋朝时期),日本人学习汉语汉字的文言文。后来,就借用汉字记写日语。借法有二:一种是借用汉字的读音(汉字的古代读音)作为表音符号,而忽略该字的意义(叫“音读”),一种是借用汉字的意义,忽略该字的读音,而按照日语的说法来读(叫“训读”)。
日本人仿照汉字也自造了一些日本专用汉字,字数约120多个,称为“倭字”或“国字”。如“ ”(十字路口,多用于日本姓名)。
大约在公元五世纪,日本人把汉字楷书进行简化,取其片段,创造出表音的“片假名”。大约自公元七世纪(我国的唐代)起,又有日本人把汉字的草书作为表音字母,产生了“平假名”。后来,经过逐步变化和改进,日文中汉字、片假名、平假名以及后来设计的附加符号、补充字母的使用有了统一的规范,成为汉字和假名混合的现代日本文字。
日本自造的“倭字”当然是中国汉字不具有的。
日本借自中国的汉字同现在的中国汉字,由于在各自的国土和社会群体中使用,发展演变情况不完全相同,所以无论在字形或字义上都有着不少差异。至于读音,训读的汉字当然与中国汉字不同,音读的汉字由于用的是汉字的古代读音,所以也与现代中国汉字很不相同。
日本也进行汉字笔画简化,因此,双方的字形差异主要由于两国对汉字所定的简化规范有异。一是双方对同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简体。例如“ ”,中国简作“译”,日本简作“ ”;“ ”,中国简作“举”,日本简作“ ”;“ ”,中国简作“儿”,日本简作“ ”;“ ”,中国简化“艺”,日本简作“芸”。二是中国简化,日本未简化,或者中国未简化,日本却简化了。如“ ”,中国简化为“导”,日本未简化;“ ”,中国简化作“妇”,日本未简化;“辨”,中国没简化,日本简化作“弁”;“佛”,中国没简化,日本简化作“ ”。当然,也有中国、日本采用相同简体的字形。如“ ——当”、“ ——机”、“ ——会”、“ ——国”。
字义方面,有很多字中国和日本的差别不太大。可是,也有一些字义迥异,如:“省”,日本义为中央级行政部门,“ ”,(汉字“样”的繁体字形),日本为接尾词,接在人名或表示人的名词后以示尊敬。至于汉字构成的双音节词,其词义与汉语相异的也很多,如:“高校”,日本义为高级中学,“汽车”,日本义为火车(“自动车”才相当于汉语的“汽车”), “丈夫”,日本义为(身体)健康或坚固、结实。日本还有些由汉字构成的词是汉语不具有的,如“子供”(孩子)、“被写体”(大致意义是“公众人物”)等。
此外,日本汉字的数量也与中国不同,具体情况可以参看“日本在限制和使用汉字方面情况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