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儒家文化的现代观

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及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日期:2013-08-25]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吳麟 [字体: ]

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及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一)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

在後人敘述孔子的事跡時,一直把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及對中國文字的偉大貢獻,給遺漏了。孔子十五歲學得六藝,而進入“術仕”行業。在他十五歲至三十歲,早年的職業生涯中,已感受到當時天下無緒的亂象,因為在當時的世界裏,人類對孔子所稱的“道”和“德”尚混然無知。人類的行為,沒有道德的約束,像其他的動物一樣,行為只是本能的反射,因此強取豪奪,時有所聞。以孔子的眼光,看當時的世界,可以用“無情、無義、無恥”來形容。當時所謂的 “禮”只不過是祭拜天地神明,或是顯示貴賤尊卑的儀式而已。 即使如此,朝庭的規矩卻常被藐視,如孔子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為季氏只是魯國的一個家臣,因心存叛逆,竟然用周天子,八佾的舞樂,作為自己的慶典。當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大逆不道的事常有發生,不足為奇。孔子雖有滿腹的理想和抱負,希望拯救這個世界,但以他一己之力,難有作為。因此孔子辭去了“術仕”之職,自己招收弟子,傳受儒家的道理。這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史無前例的。當時的貴族,都是把老師請到家,教授他們子弟“六藝”的技能。雖然孔子教導弟子學習“六藝”技能,只是為學生未來謀生用的,孔子卻同時把儒家的“道”理教授給弟子們。孔子曾告訴弟子“汝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意思是告誡弟子,當你學成從事“儒業”時,要張顯道義,不要只為了俸祿。孔子收納弟子的對象是一般的平民,如孔子所稱的“有教無類”。孔子授徒設教,自當收取學費,以維持生活所需。孔子採取自願致送敬儀的方式,視其家之有無,厚薄不等,譬如較窮的弟子,只送一串乾肉。在孔子的弟子中,年齡的差異很寬,譬如子路小孔子九歲,冉有小孔子二十九歲,公西華小孔子三十二歲,因此孔子所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孔子開啟了中國平民教育之門,孔子的弟子們,此後繼承了孔子教學傳道的事業,如孟子。因此奠定了爾後中國歷朝的科舉考試制度。今天的國民教育制度,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孔子治學的方法與態度,也是放諸四海皆準,不因時間的推移而落伍的。由以下孔子與弟子們互動的例子,可以看出孔子超然的智慧,知道如何使他的弟子,從學習中提升成為影響及造福後世的偉人。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是說,學了之後要常溫習(可以從其中發現新的道理),這麼做就像有老朋友,從遠方來看自己,帶來的快樂一樣。我有了學問,別人不知道,我也不會生氣,有這樣的修養就是君子了。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教導弟子的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啟發教育。孔子囑弟子們不僅要學,更要思考,這樣才能從所學的基礎上,創造出更深層和創新的知識。對於求知的態度,孔子曾教導他的弟子說“由,誨女知之乎,知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徹底明白所學的知識,把不太明白的道理,徹底弄清楚了,才算是真的知道了。孔子對於為師的概念是,若見到比自己知識更廣,更有能力的人,就要想要同他看齊,如果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反省,探究是什麼原因。所以孔子對他的弟子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對他學生學習態度的要求,是很嚴謹的。有一回孔子在講學的時候,弟子宰予,在打瞌睡。孔子當著課堂上所有的弟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何誅?”。孔子又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改是”。由於宰予在課堂上睡覺的事,孔子告訴弟子們,不能只聽信嘴裏所說的話,我要看到實際的行動,才會相信。

(二)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另一項被後人忽略的,就是孔子對中國文字的影響。孔子生於公元前 551 年,正當春秋時代,當時傳授知識的方法,都是口授。至於殷商鐘鼎上或甲骨上的文字,只是作占卜,崇拜或紀念用的,沒有成為書寫或記錄的工具,並且沒有規範實用的文字,所謂的授徒教學,都是口授的。當時的諸侯國約有 140 多個,其分佈的地域,北至今天的遼寧省(燕國),南至今天的四川省(蜀國)其中各諸侯國,語言的差異,可說是南腔北調。今天中國各省的方言,仍可反映當時情形。孔子的語言能力一定很好,會說不同的方言。可是孔子講學授徒,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超越語言的障礙。因此需要有個有效的工具,他一定認為這個工具就是文字。當時中國有多少種拼音文字,如今無法考證,但是今天中國仍有不少地區,可以看到拼音文字,如滿文、藏文、蒙文、回文等。正因為了傳受儒家文化的目的,孔子時代成為中國建立文字系統的關鍵的時代。從語言學與文字學的觀點上看,創造拼音字要比創造漢字容易得多。可是拼音字,是寫音的文字,無法解決語言障礙的問題。漢字是寫形意的文字,可以突破語言的障礙。可是漢字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造成的,須要經過較長期與社會文化和實際生活的磨和,產生一定程度的認同感。所幸有當時已經存在的甲骨、金文、篆文為基礎,作為後來發展楷書的前身。雖然沒有孔子傳授漢字的記載,可是《春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編年史,是孔子用漢字寫的。因為當時沒有規範的文字,加上書寫的工具不易獲得,文字記載的文獻因此幾乎沒有。孔子在他講學的過程中,一定會討論漢字的功能。不僅如此,文字結構的邏輯性和新字彙的需要,一定也常和弟子們討論。因而鼓勵了弟子們對漢字的認識和推廣。孔子是當時講學授徒,最為堅持,和弟子最多,地域最廣的思想家,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

以文字記錄的文獻,到了孔子時代,才漸漸開始問世。老子比孔子年紀稍長,據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老子的《道德經》據說是後人跟據口述寫成的。同樣,墨子的弟子,跟據口述,傳寫了《墨子》。孫子(孫武)較孔子年紀稍小,《孫子兵法》的成書,也可能是後人,根據口述寫的。甚至《論語》和《孟子》也是孔子和孟子的弟子根據口述所寫成的。到了春秋戰國的末期,約公元前三百年,漢字的發展才漸成熟,韓非(孔子弟子荀子的弟子)的著作《韓非子》是韓非自己寫的,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從秦朝的墓葬裏發現的竹簡(里耶秦簡),上面漢字的結構,已經相當成熟了,最早的竹簡可以追朔到公元前兩百年,也就是春秋戰國的後期。自孔子時代到春秋戰國的晚期,三百多年間為漢字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孔子應當是眾人中,最具關鍵性的人物。可是至今還有人說,中國選擇了漢字是個錯誤。我願意在此站在生物科學的觀點上,分析一下漢字為什麼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最重要的元素。

動物接收外來信息的主要感官,是眼睛和耳朵,眼睛是產生視覺的器官,耳朵是產生聽覺的器官。文字是將視覺(表達形意的字)或聽覺(拼音的字)的信息,用書寫的方法,顯示在平面的媒體上。當我們看這兩種不同的文字時,產生兩種不同信息處理的反應。看形意文字時,是解讀文字的邏輯性,信息是客觀的。當看拼音文字時,是間接的,把它翻譯成讀音,而信息是主觀的。如果有人走進了熱帶雨林裏,當可聽到猿啼、鳥叫、蟲鳴,好象是聽到森林裏的交響樂。或是在月明星稀的夏夜裏,坐在面對田野的荷塘邊,當可聽到蟲唱、蛙鳴和夜鶯的叫聲,成了田野裏的交響曲。動物生活在這樣,隔離、隱蔽、黑暗的環境裏,主要是藉聲音來傳遞信息的。雖然我們人類聽起來十分嘈雜,但是對不同的動物,在這嘈雜的聲音裏,可辨別出它的同類,求偶或是警告的呼聲。因此聲音信息的接納,是非常主觀的。生物學家曾測錄鳥類的叫聲,證實同種的鳥,鳥鳴的頻率和震幅,相當一致,但不同種的鳥,差異非常的大。另一種情況,當我們驅車進入非州保護區大草原時,草原上有成群的野牛、斑馬、獅子、禿鷹等,不同的動物各得其所,並且發現,草原是個相對很安靜的環境,但每一種動物都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不測。不同的動物看到一頭獅子,都知道是獅子,並且立刻可以判斷這頭獅子,是不是準備要進行攻擊。因此形意的信息是客觀的,是有高度共識性的。因此表達形意的文字,不僅可突破語言間的障礙,同時可促進不同族群間的認同感。而拼音文字在人類的世界裏則具有促成族群分裂的作用。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英文會成為世界應用最廣的文字?大家別忘了,當時大英帝國殖民的時期,許多洲際大陸民族尚很原始,甚至沒有文字,加上遠征軍所到達之處,都有牧師或神父為教育做好了準備。反觀歐洲大陸,至今仍是各說各話,各寫各字。

直到東漢,約公元一百年,許慎作《說文解字》,將漢字結構的原則,歸納為,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稱為“六書”。事實上,可進一步歸納為,象形、形聲、會意,三類。因為可將,指事、轉註、假借,歸納到 “會意” 裏。什麼是 “會意” 呢? 譬如商店的主人叫“老闆”,老闆的 “闆” 是門裏有一位有品德的人,又如 “愛” 字的結構是,受和心,就是我把心給了你,又如 “忍” 是把刀刃放在心上。做老師的只要稍加說明,學生立刻就會領會到這類字的含意。在漢字裏,有許多由 “會意” 與 “形聲” 組合起來的字,並且形成不同的字群,如緯、違、偉、衛、韋、圍、葦,等。其中 “韋” 是發音的部份,稱作 “形聲”,另外就是 “會意”的部分。這類文字的含意也很容易領悟;如一個人 “偉大”,二人行 “保衛”,走是 “違背”,在圈內是 “圍困” ,草頭是 “蘆葦” 等。同樣,會意的部分相同與不同的形聲,形成一個字群,如言、談、語、話、講、說、訴、訟、誦等。“會意”的部分是 “言”稱為 “部首”。根據這樣的原則,許多近代化學的詞彙,很容易的造成了,如鈾、釩、硒、矽、氯、氦,並且一看就知道那些是金屬、非金屬或氣體。許慎對漢字另一項重要的貢獻,是將漢字的結構規範化,發展成 “楷書”。楷書的結構,工整、清晰,因此建立了文字書寫的基本單位,就是筆畫,如“橫”、“豎”、“撇”、“捺”、“點”、“鉤”,使學習漢字更為規範化和更方便,更容易。現代中文教學,特別是台灣和港澳,在五,六年級的課程裏應該加上 “說文解字”一門課,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把漢字的結構、含意和應用,介紹給學生。不僅有助於增加使用漢字的能力,並且可使學生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興趣與較深入的瞭解。

唐朝是中國漢字與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文學和藝術,發揚到歷史高峰的時代。因為漢字是表達形意的,所以漢字很容與藝術結合起來,因此產生了書法藝術。因為有楷書作為基礎,可由書法家任意發揮成令人贊賞和陶醉的藝術品,如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等大書法家的創作。中國的文字與繪畫是分不開的,是相得益彰的,所以稱為 “書畫”。唐朝的中國文化隨著漢字遠播北至日本,南到安南(今天的越南)。唐朝文化的遠播不是藉武力,而是靠文化的誘惑力,其中漢字擔當了關鍵性的作用。韓國和日本,也曾產生了不少的書法家。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因漢字而統一發展了中華民族。歐洲在過去兩千年,一直處於春秋戰國時代。今天歐洲諸國正在尋求共識,結束戰國的局面。中國如在文字上直追歐洲的後塵,恐怕會應證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内容导航】
第1页:前言
第2页:孔子的身世與當時的時代背景
第3页:孔子對中國教育事業的啟發及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第4页:儒家文化内涵現代觀略述
第5页:儒家文化與民族復興以及對當今世界文明應有的貢獻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汉字在亚洲各国的现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亚洲儒家文化共同体

下一篇:书同文的真谛
相关文章       吳麟 
本文评论
  趕車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軒收疾疾疾賀嵐談橙權榮啦豐愉布希到女   (穢物 ,2016-05-08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