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汉字“两化”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知心朋友——十一评《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

[日期:2013-10-13] 来源:评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原文:五、“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按照这种观点,事物是客观的,是无语言属性的,那么文字也就没有语言属性的,“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了。依此推论下去,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都可以使用任何文字符号来表示他们的语言了。按照这种观点,是找不到“汉字拉丁化”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的。
  评:语言是表示客观事物的,文字是表示语言的,当然文字也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事物是客观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语言的属性在语言那里,需要真实可靠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作者以此推论下去,却变成“语言和文字都没有属性了”,讽刺说“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都可以使用任何文字符号来表示他们的语言了”。从而将广义的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及其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变成不同语言与不同文字之间的关系——偷换概念!
  议:按照作者的混乱逻辑,当然是找不到“汉字拉丁化”在中国行得通还是“行不通”的原因的。因为他在蓄意否定“语言和文字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仅仅将语言与文字变成“相互匹配”的关系,而没有看到它们相互匹配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是要达到既精炼而又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目的,语言和文字才需要改革创新,才需要相互匹配得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借偷换概念来否定“汉字拉丁化”,不过是枉费心机!
  原文:“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的观点,把“文字”同一般的“符号”、“信号”混同了。一般的符号,如“交通符号”、“数学符号”、“图画标记”、“旗语”、“信号灯”、“警笛声”、“震动信号”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的表示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可视符号、可听信号、可触信号、可嗅信号,这类符号没有语言的属性,所以就没有语言的阻隔,所以可以被任何语言的民族使用。波兰人柴门霍夫就根据这种错误的观点,于1887年创制了一种“世界语言文字”,想推行给世界各国使用,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但是,这种不依任何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文字,不能被任何语言的民族当作文字使用。仅在极少数专业人群中当作普通的表示事物的符号使用而已。
  评:按照作者的说法,文字不是表示客观事物的,只有什么“符号”、“信号”才是如此,还列举了一堆“一般的符号”,说“这类符号没有语言的属性,所以就没有语言的阻隔,所以可以被任何语言的民族使用”。
  作者在前面说过,“文字只是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那么此“符号”与彼“符号”有什么区别?其实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无论是将“停车”的意思说在口里,还是写在纸上,挂在木板上,都是“停车”的意思,难道还有什么不同吗?不同的是要求“停车”的对象、时间、地点不同,难道当时当地有谁脱离了语言的属性了吗?说在口里就是让某个人“停车”,写在纸上就是让一群人“停车”,挂在木板上变成符号就是让全世界(不分民族)“停车”,岂有此理!
  议:波兰人柴门霍夫无论其根据什么观点,于1887年创制了一种“世界语言文字”,想推行给世界各国使用,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尽管效果不是很好,也不能证明其没有任何用途,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使用的。而其文字并非没有依据任何民族语言为基础,正是由于其依据某种语言为基础,不知道实施标译和转换,才很难被其他语言的其他民族当作文字使用——这个结论不正与作者所想象的相反吗?
  原文:中国的一些人也说:“只表意不表音的汉字,一定能成为世界文字”。这些人还依此观点推论:表了音的新体汉字,就不能成为世界文字了。再推论下去:谁把汉字楷体改变成表了音的新体汉字,谁就是想阻止汉字向世界传播,谁就是不爱国,就是汉奸、卖国贼。政治大帽子给扣上来了,看谁还敢动汉字楷体一根毫毛!
  评:或许在汉字系统中,存在“只表意不表音的汉字”或者“只表音不表意的汉字”,但都不是完整的汉字,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即表音,又表意,还表形的,因此具有成为世界语言文字的可行性,只要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学习和应用即可。如此这般,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议:至于作者“把汉字楷体改变成表了音的新体汉字”,是将“音”和“意”变成两股道上跑的车,还是一辆车上的两只车轮,或者一只车轮上的里胎和外胎,都说明是将汉字统一的“音”和“意”变成了各行其是的两张皮;至于给能不能向社会传播,尚没有实践证明,因此也就用不着对谁送给的“政治大帽子”义愤填膺!
  原文:六、“文字是表示思想的书面符号”。这种的观点,是把“文字”、“文章”、“语言”、“思想”四者之间的关系弄错了。“文字”、“文章”、“语言”、“思想”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一种形式,可叫做工具;语言是表示“思想”的一种形式,也可叫做工具。“文字”只是文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怎能表示语言和思想呢?不信你试试,你如果不学习英语语法,即使你把英文字典中的单词全背下来,你也是不会说英语的。
  评:究竟谁把“文字”、“文章”、“语言”、“思想”四者之间的关系弄错了?难道文章不是由文字组成的,不是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吗?既然文字能组成文章,表示语言,那就一定能表示思想,因为表示思想时,文章也是文字,不过是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而已。例如“大”与“小”都是文字,在作者看来,它也就是“语言单词”,就一两块“砖头”,还没砌成“墙”时,怎么能表示思想呢?然而无论“大”与“小”是用口说出来的,还是用笔写出来的,在人的头脑中都会形成“大”与“小”相对不同的意念,难道这不是思想?那你的字音、字意;语音、语意;词音、词意是什么?不是思想?因此“文字是表示思想的书面符号”,与“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的概念毫不冲突,都是主观对客观的精神反映及其相互作用,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议:“文字”不只是文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章中的思想积累。语法起到将语言即思想连贯的作用,以便让其更加精炼而精确地表示出来,便于理解内中涵义。“单词”能不能表达思想,与谁“会不会说英语”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系!
  原文:七、“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工具。工具虽然是有人制造的,但是,并不是随意制造的。制造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根据工具的性能、作用对象、使用特点、现有取材、等等客观条件,才能制造出来。铲土的“铁锨”,其材料,为什么不用木头而用铁;铁锨的形状,为什么不造成“锯子”状而造成平板状?这不是有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受客观条件决定的。
  评:作者又来咬文嚼字,生搬硬套了。语言和文字不是“铁锨”,因此它们之间是怎样“约定俗成”的,井水不犯河水。语言和文字都是历史积累,相互作用发展起来的。它的唯一使用对象是人,当然由人来支配了。当人们对某一种语言和文字普遍认可时,就会加速传播,这就是“约定俗成”。
  什么“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工具”?那不过是你个人的一种说法而已,因为并没有约定俗成,因此尚成不了科学定义!
  议:工具是由人来制造的,是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为了适应劳动需要,人们可以制造各式各样的工具,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实验,才能知道使用什么材质、什么形状、什么性能才更加好使好用,而当批量生产的时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因而,即使作者拿“工具”往语言和文字身上套,也不能证明其不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因为语言和文字恰似反映客观事物的劳动工具之一、二。
  原文:与此相同,每一种文字的功能、体式,也不是由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由其要表示的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存储工具、等等客观条件决定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的说法,完全否定了语言、文字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语言、文字看成了纯粹的主观随意的产物。按照这种观点,两种语言就可以互相混合在一起使用了;汉字的各种字体的依次更替(甲骨文----篆体---隶体----楷体----宋体)纯属于人们偶然随意约定的了;既然从前的汉字体式可以随意约定,今天“约定”把汉字楷体改成“拉丁字母化的拼音字母文字”也可以了。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实行的“汉字拉丁化”的改革,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本行不通。直到今天,一些人还是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成俗的”,不按汉语、汉字的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改进升级汉字楷体;还是在随意想出一些“汉字改革方案”,企图取代楷体系统。有人说,我可以一夜想出3个“汉字改革方案”来。从1892年至今,中国人和外国人想出的“汉字改革方案”约有几千个了,但是,没有一个能行的,原因就是这些“方案”都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约定成俗”的观点,更为保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保守派,提供了反对创建新字或者创建更新楷体系统的新体汉字系统的“依据”。他们可以用“没有约定成俗”这一堵墙,阻断汉字楷体的发展路径。
  评:语言和文字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由人来发明创造的,又是由人不断地结合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来进行调整和改进的。每一种文字的功能、体式,都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相比较而存在,相磨合而发展的,也就是“约定俗成”一说。这与什么“随意乱定”,或者什么“客观条件决定”,那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恰恰说明了语言文字相辅相成的发展进程,丝毫没有违反什么“客观性”和“规律性”,反倒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有鉴于此,人们为了适应现代信息通信需要,各显其能,不断研究“汉字改革方案”和计算机输入输出方法,有的还拿上台面,在群众中普及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行为,都是补充完善汉语言文字信息系统的行为,非常值得称赞和肯定。
  而作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却将它们一口否定,说:中国人和外国人想出的“汉字改革方案”约有几千个了,但是,没有一个能行的,原因就是这些“方案都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言外之意,唯有作者的所谓“新体汉字系统”才符合“客观规律”——真是大言不惭,唯我独尊!
  译:但请作者不要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请你看看“汉字罗马化”和“汉字拉丁化”,并非“行不通”,正在夜以继日,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它们不仅没有把汉语文化“摧毁”,反而促进汉语、汉字轻松自如地打进互联网络,供人们学习和应用,查询和检索,交流和传播。可见汉字“两化”既不是群魔乱舞的鬼蜮世界,也不是变幻莫测的世外桃源,而是实实在在可以与人们朝夕相处的知心朋友!(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互相标译和转换是走向世界语言文字大同的必由之路——评提出“汉语国际化就是英语化”的口号是错误的!

下一篇:今后的笔不仅是电脑——评《几百年后的文字是什么样?》
相关文章       中国新拼 科学论战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