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简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占卜文化

[日期:2010-03-17]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毕可生 [字体: ]

人类进化到文字的产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可是为什么人类都是在距今三千四五百年间发明了文字。这是一个谜。不过中国人的文字的起源却是清楚的。这就是甲骨文的出现。有人还要追溯文字更早的历史。但我以为大可不必。因为殷人在安阳的二百四十年足够集累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殷人本来住在陕西。夏人是大禹的后代,到夏桀暴虐无道自比作太阳。而老百姓却有一首歌说:是日曷丧予及汝楷亡(这真像毛泽东的时代)。后夏桀被殷人商汤所灭是为商汤革命。传了十八代,到盘庚,因为不胜西戎的侵扰。如是东迁一千多公里,定居于今安阳小屯村。当时叫朝歌。这样一族人东迁一千多公里。肯定已有了畜力车。多半是牛车。因为在甲骨文里已有了“範”字。什麽叫“範”。它是一個鐵件。一頭大而方。一面是扁的。它是插在牛車軸上的鐵銷子。把輪子按進車軸上。然後把銷子插進車軸的一個眼裏。把直板一弯。这样销子掉不下来。车轮也被卡在车轴上。这个铁销子就叫“範“。這個”範“字既是個象形字(就是那個銷子)又是个会意字。从车,从竹。从前的车大约很多部件是用竹做的。其实作为原材料竹木是不分的。“車”是一個象形字。它是從上向下看的一架車形。中是車箱一面一個車輪,中間是車軸。

殷人到了安陽特別相信占卜。几乎凡事都要占卜。占卜的办法是用龟甲,鳖甲或牛羊的前胛骨。在火上烤,根据烤出裂纹的走向以定吉凶。然后在用来占卜的骨板上刻上字。记录下这次占卜的时间,原因,占卜的情形,裂纹的走向,断语,以及以后应验的情形。当然也有占卜师是谁的记名(他们自称贞人XXX)。

然后就把这块甲骨送往皇家的挡案馆(是一个大平台)埋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大规模的考古终于找到了这个平台,发现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自清末学官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片至今二百年间共收集到甲骨文片约十五万块。上面刻有不同的符号三千余。至今经学者们研究可认识的并与现今文字衔接的约有两千余,其余虽不能认识,估计大约是人名或合体字。对了解甲骨交记事已无太大影响。在这两千多字中绝大多数是会意字,也有一些是象形字或指事字形声字几乎没有。尽管形声字以后多起来。但也是在形的统帅之下。所以硬说汉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纯是文改派的胡说八道。(例如:徐通锵后来说汉字是字本位。这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语言大学的前校长吕必松也跟着说,汉语也是字本位。借以证明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这就有了问题,因为“吕”字在常用字库里就有十八个同音字,究竟是哪个吕就不清楚了)还是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为汉字定位为世界上唯一的‘拼形表意文字’是正确的。

殷商经过二百七十四年帝辛即紂王,为周武王所灭。周人不再用甲骨占卜改用蓍草并产生了一部占卜用书即《易经》。孔子老年读《易经》至韋编(即皮条)三绝。可見这部书的深奥。另一方面周人将甲骨文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述大事或光辉的业跡。这就是金文。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是相当坚硬的。当时钢还没有发明。所以金文不是刻上去的而是用翻砂的工艺铸上去的。为了使熔化的铜水便于流动。所以甲文的许多刀刻的直笔划被改成弯曲的笔划。另一方面文字仍保存在简牘上。笔划仍保存了直笔的形式。用以记事或传递信息。所用的工具是硬笔,松烟墨汁和竹简。这就是籕文或称大篆。到周幽王寵幸褒娰。弄出了一段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终为西戎人所灭。周人拥立平王。周人在平王率领下东迁洛阳。于是开始了历史上所谓东周列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此时秦人占有西周故地,于是继承金文的园曲笔形用硬笔写出小篆。而东南各国则继承甲文的直笔划继续在简牍上书写籀文。到秦统一六国官方以小篆为官方文字。但小篆的许多弯曲笔划和由下而上的倒笔终究不便于书写,于是秦国的隸人参照籀文的直笔划改去一些倒笔,园曲笔形。而便于书写是为隶书。此时南方肯定已发明了毛笔。因为隶书已有了明显起笔落笔的粗细不同的笔划。这是明显使用毛笔的证据。至楷书的出现文字再没什么改变直到近代。

说起“笔”字。我和苏培成还有一段故事。我曾给他写信,表扬他主张恢复九十几个繁体字。以实现繁简在电脑上一对一的转换。信中不知怎么说起了‘笔’字。苏以为我是个孩子娃。回信就以教训的口吻说:你看‘笔’下面不是个毛字吗?甲骨文很多都是先用毛笔写好了,再用刀刻的。可见那时就有了毛笔。我看后只觉得好笑。由此可见这位苏先生的学问,大多都是这样似是而非。于是我只好回信说:苏先生您错了。‘笔“下是毛,这是简体字。是元代才有的。笔的本字是‘筆‘字。那下面是“聿”不是毛!這是手(左框)拿一支硬筆。那兩橫一豎就是一支硬筆。那兩橫本是向下的,許慎說得好,此為木之桝(即分叉)也。后来为了好写才改为两横划。所以古人用的是硬笔,不是毛笔。毛笔大约在战国后期首先在南方使用。因为这有一个小工艺,不知费了古人多少心思。这就是笔头是用松香粘进笔管的而不是用胶粘上去的。

至此再说两句相关的闲话。殷人的发明汉字和占卜,其实是发明了两件中华特有的文化大事。一是文字,这在前面已经说了。其次,就是占卜,也不完全是迷信。这里面既藏龙卧虎,也不少滥竽充数。占卜到周代发展为易经。这是前面已经说了的。到了近代就发展为八字论命和面相之学。就面相之学来说,苏培成的脑后见腮与周有光的长颈而鸟喙。这都是见诸史书的面相特征。

到了元代始出现一些简体字。但始终不能代替正体字即所谓‘正正便简’。原来简体字只在非正式埸合才用。例如:清朝的外官,大都有两个助手。一个是文案师爷,一个是刑名师爷。老爷的书信,大都先写在书信簿上,其中颇多信手字也就是简化字。然后交给文案师爷用正体字腾写清楚,发出。所以,正规埸合是不能用简体字的。(这我手边有物证的)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

下一篇:李锐老的失误
相关文章       毕可生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