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 的搜索结果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最后一波)     (2015-01-15)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将这81条核心术语的内容全部展示给大家。下面这11条经典术语是最后一波,一起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第五波)     (2015-01-15)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将这81条核心术语的内容全部展示给大家。下面这10个经典词语是第五波,一起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第四波)     (2015-01-14)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将这81条核心术语的内容全部展示给大家。下面这15个经典词语是第四波,我们一起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第三波)     (2015-01-14)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将这81条核心术语的内容全部展示给大家。下面这15个经典词语是第三波,我们一起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第二波)     (2015-01-14)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今天,“微言教育”将这81条核心术语的内容全部展示给大家。下面这15个经典词语是第二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吧。
 *中华思想文化核心词汇有了英译“范本”      (2015-01-10)
12月 2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仪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发布仪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韩震发布了首批81条术语,其中包括“天”“道”“阴阳”等25条哲学术语,“华夏”“九州”“大同”等25条历史术语,“神思”“文以载道”“诗言志”等31条文学术语。传播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对外交往活动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81条术语(第一波)     (2015-01-10)
教育部、国家语委近日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对“仁”、“义”、“道”等81条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中国官方正式对外发布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
 *中国应向世界推广中文词汇     (2013-05-12)
到目前为止,中国仰仗两套(西方引入的)罗马化系统:威妥玛和拼音。尽管有些中国概念,比如阴阳和功夫,已经被西方接受;但是似乎没有积极推广汉语词汇在国外使用的语言政策,至于科学和人文领域就肯定没有了。
 *中国,在翻译中被淡化     (2013-05-12)
多数西方学者往往用《圣经》教义或西方哲学译文取代中国的独创概念,他们希望中国的形象是“一个没有任何独创性的国度”。你会发现,“中国宗教”、“中国圣徒”、“中国上帝”等西方常用语,是译自中国的“教”、“圣人”、“神”等词汇,但无论从历史还是含义上看,它们与上述西方词汇都无相似之处。
 *非对称简繁字研究有关术语讨论的文章索引     (2008-12-06)
1.非对称简繁字,术语,冯寿忠,新式汉字和老式汉字: 新老汉字的沟通与新式汉字的建设
 *汉字书同文研究若干术语之管见     (2008-05-10)
汉字书同文学术研究中,有三个频繁使用的术语还需要斟酌。这三个术语,有两个是对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目前通用汉字系统的称谓;另一个是对非一一对应简、繁汉字字符集的称谓。 一
 *王敏東:不对称汉字在台湾接受度之调查     (2007-08-27)
对于现行简化字中一些容易引起混淆,误导的部分如「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均写作「发」。但「头发」的「发」原作「髮」,与「发财」的「發」并不同;又如「本店设有小吃部」的「设」与「没有」的「没」形态接近,究竟是「附設有」还是「无」小吃部,可能会令人产生误解。对于类似此种的现象,冯(2001)、冯‧周(2002)、林‧冯‧李(2
首页 | 前页 | 后页 | 尾页分页 1/1  [1]  
新闻搜索: